LED手术无影灯的保养步骤和维护

      手术无影灯的保养和维护是保障设备良好工作性能的关键,所以在使用过程中应多加注意,对于无影灯的保养主要分为各个部分的保养,其实我们找到了方法也能够很好的去做这项工作。
 手术无影灯每年定期检查手术无影灯各连接部位的连接状况,防止无影灯各部件松动而发生意外。

  1、紧固控制盒输入输出处的电源线接头以及各连接处螺丝。

  2、调整led手术无影灯的旋转限位,灯泡工作电压及各关节刹车。

  3、检查悬挂管的垂直性和悬挂系统的平衡性。

    4、每次手术完毕后需要切断电源。

  5、手术无影灯的日常故障维修一定要由正规的维修人员进行。

  led手术无影灯的保养方法和维护,我们在对它进行使用使用时对于它的保养这一方面是很总要的,不过掌握了上述的方法也能够更好的完成工作,提高我们的效率。

更多手术灯无影灯吊臂平衡臂信息,电话咨询:15800789959…

体外诊断企业扎堆闯关IPO,详解科创板体外诊断四小龙

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将体外检测带入了民众的视野。被称为医生的“眼睛”的体外诊断,是人类疾病预防、诊断、治疗效果观察以及健康保障决策信息的主要来源,在应对大流行病、维护全民健康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此次疫情发生后,政策支持、经费投入、人员搭建、推动各层级医院建立 PCR 实验室等工作已在筹备中,社会各界对体外诊断行业的关注度与日俱增。资本市场对体外诊断企业的热情也空前高涨,科创板体外诊断企业表现可圈可点。

日前,科创板上市委发布审议结果,同意圣湘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发上市。开板一年的科创板有望迎来热景生物、普门科技、硕世生物、东方生物之后的第五家体外诊断上市公司。目前还有 10 家 IVD 企业正处闯关科创板的过程中,体外诊断企业科创板 IPO 热可见一斑。

DeepTech 选取科创板体外诊断已上市的四家企业进行多维度对比,为大家厘清中国 IVD 发展现状。

体外诊断是将样本(血液、体液、组织等)从人体中取出后进行检测进而判断疾病或身体功能的诊断方法,涉及分子生物学、基因诊断学、转化医学等多学科。体外诊断按检测原理或检测方法分类,主要分为生化诊断、免疫诊断、分子诊断、微生物诊断、尿液诊断、凝血类诊断、血液和流式细胞诊断等诊断方法。生化诊断、免疫诊断是基于小分子物质化学反应或者蛋白类物质抗原抗体结合的原理检测标志物,分子诊断是在基因水平检测,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生化、免疫、分子诊断是目前中国体外诊断的主要方法。

体外诊断产品主要由体外诊断试剂和体外诊断仪器组成,体外诊断试剂的上游主要是精细化工品、抗原抗体、酶、高分子原料等组成,体外诊断仪器的上游主要是电子器件和磨具生产商等。体外诊断的客户包括各种医疗机构、第三方检测中心以及个人消费者等,其中医疗机构为最主要客户。

图|体外诊断产业链拆解

一、基本信息对比

同为科创板的体外诊断企业,热景生物和东方生物都相对成立时间较早,热景生物 2019 年 9 月率先科创板上市,随后普门科技、硕世生物、东方生物先后于科创板上市。二级市场表现上看,东方生物和硕世生物更获投资者青睐。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截止 2020 年 7 月初,DeepTech 整理

二、业务对比

中国科学家在CNS上发表的重要研究成果解读!(2020年5-7月)

本文中,小编整理了5-7月份中国科学家们在CNS三大杂志上发表的研究成果,与大家一起学习!

图片来源:CC0 Public Domain

【1】Cell:重磅!中国科学家成功绘制出人类肺腺癌的全面蛋白质组图谱!

doi:10.1016/j.cell.2020.05.043

近日,一篇刊登在国际杂志Cell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对103名中国肺腺癌(LUAD,lung adenocarcinoma)患者进行了全面的蛋白质组学分析,肺腺癌是全球所有癌症中引发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文章中,研究者揭示了与肺腺癌相关的分子特征,以及这些分子特征与患者临床预后、潜在预后生物标志物和药物靶点之间的关联;尽管近些年来科学家们在肺腺癌基因组学研究中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大量的患者依然缺少靶向性的治疗手段,由于蛋白质是生物活性的“直接执行者”,对肺腺癌进行全面蛋白质组学研究或许就能填补基因组异常和致癌蛋白质功能之间的空白。

【2】Cell:中国科学家开发一种SARS-CoV-2灭活疫苗,BBIBP-CorV,动物实验显示有效的保护作用

doi:10.1016/j.cell.2020.06.008

由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SARS-CoV-2)引起的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大流行威胁着全球公共卫生。为防控COVID-19,迫切需要研制疫苗。揭示6月2日WHO公布的数据,目前全球已经有10种疫苗进入临床试验,其中1个疫苗进入3期临床,7个疫苗进入2期临床试验。

近日,来自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北京协和医学院、国家食品和药物监管局和清华大学的研究人员合作,在Cell杂志上发表最新研究成果,介绍了他们开发的一种新型灭活候选疫苗BBIBP-CorV,研究结果显示这种疫苗可以诱发强烈的针对SARS-CoV-2的保护性免疫反应。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报道了一种灭活的SARS-CoV-2候选疫苗(BBIBP-CorV)的实验性生产。在动物试验中,研究人员发现该疫苗在小鼠、大鼠、豚鼠、兔子和非人灵长类动物(食蟹猴和恒河猴)体内诱导高水平的中和抗体滴度,以提供对SARS-CoV-2的保护。

【3】Cell及其子刊新突破:中国科学家成功开发SARS-CoV-2小鼠模型

doi:10.1016/j.cell.2020.05.027 doi:10.1016/j.chom.2020.05.020

动物模型对于病毒的病理学、疫苗开发和药物筛查至关重要。非人类的灵长类动物模型是临床前实验常用的动物模型,但是费用昂贵、使用不便、需要的设施相对复杂,这限制了这种动物模型在SARS-CoV-2中的应用。小鼠模型是一种更理想的临床前实验模型,因为其价格便宜、更容易获得,同时饲养条件简单。但是小鼠并不表达SARS-CoV-2用于进入人体细胞的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CE2)。因此开发新的适用于SARS-CoV-2研究的小鼠模型有助于推动相关病毒学研究及治疗靶点和药物的研究和开发。

近日,在两项分别发表在Cell和Cell Host & Microbe上的研究论文中,来自中国的科学家们开发了可以用于SARS-CoV-2和COVID-19研究的小鼠模型,为SARS-CoV-2及COVID-19提供了一种方便实用而经济实惠的动物模型。在第一项发表在Cell(Pathogenesis of SARS-CoV-2 in transgenic mice expressing human 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

多国新冠病例“年轻化” 国际组织忧年轻人成“封城一代”

新冠疫情仍在全球大流行,然而随着近期多地病例激增,疫情又出现新特点,就是年轻人感染比例上升,甚至在一些地区成为感染率最高的群体。

近期新冠病例的“年轻化”趋势,也引起了外界担忧,世界卫生组织和多国专家呼吁年轻人在疫情中负起责任,勿加剧病毒扩散。

疫情反弹,新冠病例“年轻化” 多地20至29岁人群感染率最高

当地时间17日,澳大利亚再创单日新增死亡病例数新高。澳联邦政府副首席医疗官科茨沃思表示,目前该国20至29岁年龄段人群新冠感染率最高,并且这些患者症状相对较轻,感染者往往没有及时检测和自我隔离,加大了传染他人风险。

这样的情况不仅仅发生在澳大利亚,在近期全球多地的疫情反弹中,一个新的特点就是,年轻人感染比例上升。

欧洲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数据显示,1月至5月,欧洲40%的感染者年龄在60岁以上。但在6月和7月,该年龄组仅占所有病例的17.3%。该中心称,今年夏天,新增病例中占比最高的是20至29岁的患者,为19.5%。

此外,日本、澳大利亚、德国、法国、瑞典等国新增感染者,也呈现年轻化趋势。

而在目前全球累计确诊病例数最多的美国,也出现新增病例“年轻化”的趋势,更有大量儿童感染。

美国一份报告显示,各州重新开放的这几个月里,儿童感染新冠肺炎的人数不断增加,截至7月30日,全美儿童确诊病例已经达到338982例,有6个州的儿童确诊病例累计超过15000例。这一数据也让美国总统特朗普关于儿童对新冠“几乎免疫”的说法,几乎站不稳脚跟。

美国疾控中心的研究人员分析,新冠病毒能在年轻人中快速传播,各个年龄段的儿童都容易感染新冠病毒,儿童也可能加快了新冠病毒的传播。多名专家更是直接警告,重新开学的做法不合适。

社交需求强烈、放松警惕 酒吧夜总会成疫情传播“助推器”

“有些国家的病例数之所以激增,原因之一是年轻人在北半球夏季期间放松了警惕。”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近日说道。

世卫组织流行病学家玛丽亚范科克霍夫也称,许多地方的夜总会已成为疫情传播的“助推器”。

随着多国对于防疫措施的放松,尤其是重新开放餐厅、酒吧和俱乐部等娱乐设施,更是为年轻人感染病毒提供了更多的“捷径”。

有专家指出,面对疫情长期化态势,年轻人的社交需求变得更强烈,因此更加热衷参加各种聚会活动、喜欢去酒吧等场所、容易忽视社交距离限制等。

同时,年轻人感染后轻症和无症状比例相对较高等因素影响下,许多人也对保持社交距离等防疫规定产生了“疲态”,这或许是导致年轻人感染病例数增加的原因。

“你必须对自己负责” 世卫吁年轻人担起防疫责任

目前,多个国家的疫情反弹均与年轻人感染有关,因此年轻人感染数量的剧增最终可能使病毒传播至全社会群体。

比利时重症医学协会主席盖尔特梅弗里特曾指出,许多年轻人感染是轻症不需要住院,但一周后,传染给了家中的老人,老人们则最终住院。

“如果我们开始看到年轻人群(感染)增加,毫无疑问,它(病毒)最终会从父母传播到祖父母,并可能对老年人口产生严重影响。”加拿大圭尔夫大学教授爱德华麦克比恩说道。

美国公共卫生专家福奇也告诫年轻人不要成为防疫薄弱环节,“你必须对自己负责,也必须对社会负责,当你被感染,你不是处于真空中,你会加剧这场大流行。”

世卫组织紧急情况主任赖安也强调称,无论是出于自身健康考虑,还是对他人的健康考虑,年轻人都应保持警惕,从而避免将病毒传播给更脆弱的群体。

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曾表示,尽管大多数年轻人不是新冠肺炎重症高危人群,但他们在阻止疫情传播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承担着共同责任。

失业失学、心理危机 年轻一代如何抚平疫情“伤痕”?

虽然年轻感染者可能在无症状情况下加剧病毒传播,但这一群体也是在经济上、社交上受防疫“封锁”影响最深的人群。许多年轻人失去了工作或者学业面临阻碍,甚至遭遇前所未有的心理危机。

国际劳工组织等机构8月11日发表报告显示,新冠疫情大流行下,学校和培训机构关闭,使得超过70%年轻人的学习或培训受到严重影响;65%的年轻人表示接受到的知识大不如从前;五成的人认为学业将延期;9%的人担心他们面临失败的风险。在这样的巨大影响下,至少三分之一的年轻人,为未来不确定性表示担忧。…

北京市卫健委:中小学生要及时接种流感疫苗

8月17日晚上,北京市卫生健康委主任雷海潮做客“市民对话一把手·提案办理面对面”直播访谈节目,他提醒市民,秋冬季呼吸道传染病多发,学生又迎来开学,疫情常态化防控不能放松。

新冠肺炎在院患者仅剩两例

今年1月,北京报告第一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雷海潮将至今7个月的疫情防控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月19日报告第1例国内输入病例并引发本地传播阶段;第二阶段是自2月29日至4月中旬境外输入病例阶段;第三阶段是自6月11日至7月6日新发地市场聚集性疫情阶段,报告确诊病例335例。7月20日,北京市公共卫生事件响应级别从二级调整到三级,目前北京疫情防控整体平稳,趋势向好。

北京地坛医院副院长吴国安在节目连线时介绍,地坛医院收治的335例新发地市场聚集性疫情病例已全部出院,实现患者零死亡、医务人员零感染的目标。截至昨晚,地坛医院仅剩两例确诊病例,1例是大连疫情关联病例,1例是境外输入病例。目前,两例病例病情平稳、症状消失,等待核酸转阴之后就可出院。地坛医院门急诊工作目前全部恢复正常,内科系统住院服务已经恢复,外科系统收住院服务正在恢复中。门诊量和病人住院数目前已经达到去年同期的40%。

本市核酸检测能力迅速增强。雷海潮介绍,现在全市核酸检测机构已增至209家,单样本日检测能力超过50万份。

提醒中小学生及时接种流感疫苗

本周起,高校可以组织返校报到。8月底9月初,中小学幼儿园秋季学期开学。秋冬季其他呼吸道传染病多发,疫情会不会反复?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雷海潮表示,当前北京疫情防控形势平稳向好,但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会处于病例动态清零的新常态。秋冬季节呼吸道传染病多发,学生也即将开学,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更加复杂,常态化疫情防控绝不能有一点放松。

北京市每年为中小学生提供免费流感疫苗接种,雷海潮提醒中小学生家长要及时为孩子接种流感疫苗,“流感症状某种程度和新冠肺炎的症状是极其相似的。接种流感疫苗,可以预防一部分流感病例的发生,也有助于减轻新冠肺炎防控的压力。”

据透露,为做好秋冬季疫情防控,卫生健康部门在流感疫苗接种、医疗救治、疫情监测、联防联控等工作以及人财物方面已做好准备。雷海潮提醒市民要保持良好的卫生健康素养,勤洗手、戴口罩、常通风、少聚集,“这对于防控传染病至关重要”。

增强传染病早预警早监测能力

市政协委员黄芳、李海潮昨天也做客直播间,就“加强首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提出建议。

黄芳是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预防所副所长,也是此次疫情防控的亲历者。黄芳说,目前北京市有79个传染病和健康危险因素监测系统,疾控人员就像哨兵,监测系统就像“天眼”,时刻监测着城市的健康和安全;疾控人员还是工兵,要筑牢防控“工事”,织牢织密防控网络、尽可能多得建立免疫屏障,保护易感人群;一旦发生疫情,疾控人员就像尖兵一样迅速插到最前线、最危险的地方,处置疫情、控制蔓延。

黄芳表示,本市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传染病和健康危险因素监测系统,增强早期预警、早期监测、早期发现的能力。“完全消除一种传染病是非常困难的,但应该有能力做到一旦发现可疑病人,一旦出现新的病原体,能在第一时间发现、鉴别、控制、隔离,将疫情消杀在萌芽状态。”黄芳说。

雷海潮表示,2008年后,北京市对传染病的防控已经提升到症状监测。此次疫情发生发展,提醒我们对疾病的发现能力还要向前提。过去一个月,多个城市发现了冷链带来的病毒传播新途径。“今后,传染病监测要从对发热、咳嗽等症状的监测,提前到对冷链的供应链、对重点人群的监测。”雷海潮说。

福布斯中国榜:18亿美元是医疗健康50强的门槛!

18亿美元是50强的门槛

1、医械巨头创始人榜上有名

近日,福布斯中国发布医疗健康富豪榜TOP50榜,翰森制药董事会主席钟慧娟以198亿美元的身家位居第一,迈瑞医疗董事长李西廷以175亿美元位列第二。

据赛柏蓝器械观察,2020中国医疗健康富豪50强总身家约为2607亿美元,门槛约为18亿美元。在年龄上50 岁以下的不到10%,其中约30位富豪年龄在50至60岁之间,

福布斯中国表示,开年以来,诸多富豪旗下企业的股价猛增,本次榜单前10名所属企业股价均上涨30%以上。

在医疗器械领域,第2、4 位是李西廷和徐航,二人都为迈瑞医疗联合创始人。

受新冠疫情影响,在资本市场,据CV Source 数据显示,2020 年上半年国内医疗健康行业共完成了287 起融资事件。其中华大智造以10 亿美元创下了中国基因测序领域最大融资金额的记录。尽管疫情影响了IPO发审速度,但未能减弱医疗健康行业的IPO热情。

科创板、港交所、A股,今年上半年迎来不少重量级的公司挂牌。

疫情也给医疗健康行业的二级市场点了一把火,上半年多家生物医药公司股价持续上涨创历史新高,实现市值升档。例如,恒瑞医药股价创新高,市值跨入5000 亿关口。同时让这些公司的创始人和管理团队身家上浮。(文末附今年涌现出的医药板块的新晋富豪)

2 、50强完整榜单

3、新晋富豪


来源:赛柏蓝器械,体外诊断网…

AI研发又有新进展!两款糖网眼底图像辅助诊断软件获批上市

        近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审批通过深圳硅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创新产品“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眼底图像辅助诊断软件”及上海鹰瞳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创新产品“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眼底图像辅助诊断软件”。这是我国人工智能技术首次应用于眼科图像辅助诊断。目前,国内尚无其他同类产品批准上市。

        为糖尿病患者提供更多眼底筛查

        据国际糖尿病联盟2019年11月发布的《全球糖尿病概览(第九版)》显示,截至2019年,我国糖尿病患者总人数约为1.164亿人。而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最常见的糖尿病并发症。据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约1/3的糖尿病患者有DR征象,其中还有1/3可能患有威胁视力的视网膜病变。DR重在早预防、早发现、早干预。其筛查主要通过眼底照相和医生阅片的方式进行,而DR患者的病情评估、跟踪随访以及预后评价等临床医疗实践均需要大量医疗资源。然而,我国专业眼科医生数量不足、分布不均匀,绝大部分糖尿病患者未能及时进行视网膜检测。DR眼底图像辅助诊断软件作为人工智能独立软件,可提供临床辅助诊断的医疗服务,提升糖尿病患者接受DR筛查的机会。

        此次获批的深圳硅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产品由安装U盘组成,功能模块包括DR辅助诊断云端、医生诊断客户端和系统管理端。适用于对成年糖尿病患者的双眼彩色眼底图像进行分析,为执业医师提供是否可见II期及II期以上DR及进一步就医检查的辅助诊断建议。

        上海鹰瞳医疗科技有限公司(Airdoc)产品包含客户端软件和服务器端软件,产品服务器端部署于阿里云,客户端部署于客户端计算机,服务器端与客户端通过互联网进行加密的数据交互。适用于对成年糖尿病患者的双眼免散瞳彩色眼底图像进行分析,为执业医师提供是否发现中度非增殖性(含)以上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及进一步就医检查的辅助诊断建议。

        据了解,此次获批的两项产品均采用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自主设计网络结构,通过分类标注的眼底图像数据,对算法模型进行训练和验证。产品通过获取患者眼底彩色照片,利用深度学习算法对图像进行计算分析,得出对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辅助诊断建议,提供给具有相应资质的临床医生作为参考。

        更多AI产品惠及临床

        近年来,医疗AI产品的创新研发迎来发展热潮,人工智能在DR疾病诊断及病变分级方面的应用广泛。

        2018年4月,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官网发布消息,批准了世界上第一台适用于基层医疗机构商用、基于CNN深度学习的自主式DR筛查AI产品IDx-DR。该设备可在没有医生帮助的情况下自动诊断DR分期。而此次获批的两项产品是我国第一批获批上市的眼底人工智能辅助诊断软件。

        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为加速人工智能医疗产品审评审批进度,国家药监局开辟绿色通道,2019年4月以来,科亚医疗、鹰瞳医疗、数坤科技、硅基智能等多款DR和冠脉类产品进入创新医疗器械“绿色通道”。有业内人士表示,当前,AI医学影像应用最为成熟,也是唯一有获批产品的领域,应用多以单一疾病入手,以单纯图像训练为主,从落地应用来看,眼底筛查是目前企业布局最多的疾病领域之一。

        除眼科AI产品外,我国其他AI产品也迎来突破。今年1月15日,国家药监局发布公告,我国首个国产人工智能医疗器械——北京昆仑医云科技有限公司的创新产品冠脉血流储备分数计算软件获批上市。2月,乐普(北京)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AI事业部下属全资子公司深圳市凯沃尔电子有限公司自主研制的人工智能“心电分析软件”(AI-ECG Platform)获批。

        目前,国家药监局医疗器械技术审评中心已牵头联合14家医疗器械领域政产学研用等各类主体单位,组成12个跨部门、跨领域、跨行业的工作组,加快推进人工智能科技成果在医疗器械领域的转化应用。2019年7月,人工智能医疗器械安全有效性评价研究项目研究组发布全球首个关于人工智能医疗器械的技术审评要点《深度学习辅助决策医疗器械软件审评要点》,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

        来源:中国食品药品网 2020年8月11日 记者:满雪

来源:CMDE

深圳龙岗1份进口冻鸡翅表面检出“新冠”!

8月11日深圳市龙岗区对进口冷链食品排查检测,8月12日经省、市疾控中心复核,发现1份从巴西进口的冻鸡翅(注册号:SIF601;批号:7720051522)表面样品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结果呈阳性。

深圳市疫情防控指挥部办公室第一时间组织相关部门对可能接触相关产品的人员进行全面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阳性样品密切接触者已纳入健康管理;对全市相关库存产品全部封存并进行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对已售出产品全部追溯并通报相关机构进行处置;对相关产品外包装及存放环境全部进行消杀。

深圳市有关部门将继续开展对相关冻品的追溯检测排查。指挥部办公室提醒广大市民近期谨慎购买进口冷冻肉制品和水产品,同时注意做好个人防护,降低感染新冠病毒风险。

深圳市疫情防控指挥部办公室

2020年8月13日…

法国疫情数据指标“继续恶化” 病毒在年轻人中传播加速

当地时间13日,法国新冠肺炎单日新增确诊病例继续增加,病毒在年轻人中的传播加速。法国卫生部门警告疫情数据指标“继续恶化”。

根据法国卫生部当晚公布的疫情数据,法国13日单日新增确诊病例2669例,再度创下三个月以来的新高,且连续两天单日新增确诊病例突破2500例(12日单日新增2524例)。最近7天的新冠病毒检测阳性率已经升至2.3%。

法国卫生部门的新闻公报警告,疫情数据指标“继续恶化”,新增确诊病例在“稳步增长”。由于发病率高,有19个省份需要警戒病毒传播速度。

数据特别显示新冠病毒在年轻人中的传播正在加速:8月3日至9日之间的新增确诊病例在15至44岁年龄段的人群中更为显著,确诊病例增长率达46%。

法国新冠肺炎死亡病例13日为30388例,其中医院死亡病例19866例。聚集性感染病例也在继续呈上升趋势,正在调查的聚集性感染病例目前升至233起,单日新增28起。在巴黎的商店也报告了聚集性感染病例的发生。

法国卫生部长维兰对新冠病毒在法国年轻人中间传播的情况表示关注。他表示,现在被确诊感染新冠病毒的患者更年轻,不少人年龄介于20至40岁之间。

不过,维兰也表示,新增重症病例在新增确诊病例中的比例目前来看要低得多,感染者相对年轻是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之一。他认为,疫情目前对卫生系统的影响尚不像春季那样严重。

本周以来,法国的新冠肺炎住院患者人数重新略有下降,从12日的4891人下降至13日的4864人;重症患者人数也略有下降,从12日的391人下降到13日的374人。

维兰继续提醒民众应做好各项防护措施,表示相信地方官员能够在户外强制戴口罩的问题上做出“必要的决定”。他强调法国人应有能力保护自身健康安全。

本文转载自中国新闻网,作者李洋。

超级新药?美科学家研发抗新冠喷雾剂 实验中抗病毒效力强到“爆表”

当全世界都在等待疫苗来控制COVID-19的大流行时,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科学家们已经设计出了一种新的方法来阻止导致这种疾病的SARS-CoV-2病毒的传播。

在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研究生MichaelSchoof的带领下,一个研究小组设计了一种完全合成的、可生产的分子,它可以限制关键的SARS-CoV-2机制,这种机制使病毒感染我们的细胞。

据一篇新论文报道,使用活病毒进行的实验表明,这种分子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有效的SARS-CoV-2抗病毒药物之一。该论文现可在预印本服务器bioRxiv上获得。

在一种被研究人员称为“AeroNabs”的气雾剂中,这些分子可以通过鼻腔喷雾剂或吸入器自行给药。

每天使用一次,AeroNabs可以提供强大、可靠的抗SARS-CoV-2保护,直到疫苗出现。

该研究团队正在与商业伙伴积极讨论,以加强AeroNabs的生产和临床测试。

如果这些测试成功,科学家们的目标是让AeroNabs作为预防和治疗COVID-19的一种廉价的非处方药物广泛使用。

“我们认为AeroNabs是一种分子形式的个人防护装备,可以作为一种重要的权宜之计,它比可穿戴式的个人防护装备有效得多,直到新冠疫苗提供更持久的解决方案。”AeroNabs的共同发明人、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学教授、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研究员彼得·沃尔特(Peter Walter)说。

Walter还说,对于那些无法获得或对SARS-CoV-2疫苗没有反应的人来说,AeroNabs可能是对抗COVID-19的一道更持久的防线。

“我们集合了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团队,有才华的生物化学家、细胞生物学家、病毒学家和结构生物学家,让这个项目在短短几个月内从开始到结束,”Schoof说,他是沃尔特实验室的成员,也是AeroNabs的共同发明人。

尽管完全是在实验室中设计的,但AeroNabs的灵感来自于纳米抗体,纳米体是一种天然存在于大羊驼、骆驼和相关动物体内的类抗体免疫蛋白。

自20世纪80年代末在比利时的一个实验室发现纳米抗体以来,纳米抗体的独特特性引起了全世界科学家的兴趣。

“尽管他们功能很像人类的免疫系统中的抗体,纳米抗体会在对抗SARS-CoV-2的有效疗法上提供一些独特的优势,”医学博士、药物化学助理教授Aashish Manglik解释说,他经常在研究通过细胞膜发送和接收信号的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时使用纳米抗体作为工具。

例如,纳米抗体比人类抗体小一个数量级,这使得它们更容易在实验室中操作和修改。它们的小体积和相对简单的结构也使得它们比其他哺乳动物的抗体稳定得多。

此外,与人类抗体不同的是,纳米体可以很容易且廉价地大规模生产:科学家将包含分子蓝图的基因植入大肠杆菌或酵母中,然后将这些微生物转化为高产量的纳米抗体工厂。

几十年来,同样的方法被安全地用于大量生产胰岛素。

但正如Manglik指出的,“纳米抗体只是我们的起点。虽然它们本身很吸引人,但我们认为可以通过蛋白质工程对它们进行改进。这最终导致了AeroNabs的发展。”

SARS-CoV-2依赖其所谓的S蛋白来感染细胞。

这些S蛋白在病毒表面突起,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时呈现出冠状外观——因此包括SARS-CoV-2在内的病毒家族被命名为“冠状病毒”。

然而,S蛋白不仅仅是一种装饰——它们是让病毒进入我们细胞的关键。

与可伸缩工具一样,S蛋白可以从关闭的非活动状态切换到开放的活动状态。

当病毒颗粒的大约25个S蛋白中的任何一个被激活时,这个S蛋白的3个“受体结合区域”(RBDs)就会暴露出来,并准备与ACE2(一种在人类肺和气道细胞中发现的受体)结合。

通过ACE2受体和S蛋白RBD之间的锁键作用,病毒进入细胞,然后将新宿主转化为新冠病毒制造者。

研究人员相信,如果他们能找到阻碍S蛋白-ACE2相互作用的纳米抗体,他们就能阻止病毒感染细胞。

为了找到有效的候选材料,科学家们分析了Manglik实验室中最近开发的超过20亿的合成纳米抗体库。

在连续几轮的测试中,科学家们实施了越来越严格的标准来淘汰弱的或无效的候选者,最终他们得到了21个纳米抗体,这些纳米抗体可以阻止一种改性的S蛋白与ACE2相互作用。

进一步的实验,包括使用低温电子显微镜来观察纳米粒子与S蛋白的界面,表明最有效的纳米粒子通过强烈地将自己直接附着在S蛋白的RBDs上阻断了S蛋白与ace2的相互作用。

这些纳米体的功能有点像一个护套,它覆盖了RBD“密钥”,并防止它被插入到ACE2“锁”中。…

手术灯无影灯平衡臂吊臂 / 上海·奉贤区 / 唐先生 15800789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