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国产心血管器械上市公司十大金刚!
心血管是全球医疗器械第二大赛道,国内第一批心血管医疗器械上市公司主要以支架为主要业务。乐普、微创、先健在2009-2011年先后上市后,再无心血管企业上市,直到2018年上市公司蓝帆收购柏盛,心血管上市药企信立泰收购心脏支架公司桓晨、投资国内瓣膜企业金仕生物、电生理锦江电子等,再到2019年心脉、佰仁、赛诺、康德莱、启明医疗陆续上市,2020年沛嘉刚刚上市,未来2年内惠泰、心通、博迈等心血管企业也将陆续上市,心血管领域将有十余家上市公司,在资金持续向头部企业聚集的过程中,国内心血管领域进入新的竞争格局。
从心血管高值耗材市场情况来看,以美敦力、强生、波科为代表的国外厂商在中高端市场竞争激烈,带量采购下价格压力较大,且在政治因素的影响下,供货的不确定性因素也有。国内厂家像乐普、微创等企业在国家推动国产化替代的过程中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市场占比逐渐上升,同步加强全球化的销售布局。不过到目前,心脑血管介入产品,仅冠脉支架实现了国产替代,神经介入类产品、心脏电生理、起搏器、外周血管支架、颈动脉支架、球囊导管等配件、血管内超声等产品亟待国产替代,也是接下来国产替代加速的主要方向。
无论是中美贸易战还是新冠疫情的侵袭,都加速了国产替代的步伐。人民币成为避风港,疫情下A股医疗器械板块大涨。政策层面也会更加扶持国内企业,随着港股18A、科创板和创业板注册制的陆续推出,加速了医疗器械创新企业融资通道,国内真正掌握核心技术的企业会在接下来的3-5年时间内迎来发展契机,通过上市融资、收购等,加速整合发展,而低端同质化企业将会被淘汰。
从心血管“十大金刚”的产品及业务发展,我们可以看出:
冠脉领域:支架业务持续增长,格局稳定。冠脉DCB、可降解支架成为增长新动力。
结构性心脏病:TAVR持续火热,积极布局研发二尖瓣及三尖瓣修复/置换产品。
电生理:业务增长快速,技术壁垒较高,未来可期。
神经介入:高潜力细分赛道,未来收入增长点。
主动脉及外周介入:壁垒较高,创新和整合空间较大。
国产心血管器械十大上市公司市值一览(截止2020年5月15日)
来源:浩悦资本整理
从公司年报来看,心血管十大金刚公司收入增长平均超过38.1%,根据最新市值(截止2020年5月15日),浩悦资本统计发现,超过200亿市值的心血管巨头有3家,分别是:乐普医疗(300003.SZ)、微创医疗(00853.HK)、启明医疗(02500.HK)。
乐普医疗:无疑是心血管龙头企业。2013-2019年七年间,公司总营收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9.02%,净利润的CAGR为24.96%,可谓“增收又增利”。自2014年开始进行心血管全产业链的布局,心血管“器械+药品+医疗服务”三位一体,器械则重点发展支架、球囊、心脏节律。
微创医疗:心脑血管各细分赛道全面开花——PCI手术基层下沉趋势明显,整体保持15%-20%增长,瓣膜与神经介入新上市的产品未来也将放量。
启明医疗:乐普与微创都有超过20年的发展历史,启明医疗则是年轻的后起之秀。中国TAVR市场按复合年增长率65.0%大幅增长,启明医疗拥有中国首个获批的TAVR产品,拥有先发优势。目前,公司拥有全面的产品组合,涵盖四个心脏瓣膜的经导管解决方案及主要配套产品,包括TAVR、TPVR、TMVR及TTVR,未来可期。
最年轻的3家上榜公司则是启明医疗(02500.HK)、心脉医疗(688016.SH)、沛嘉医疗(09996.HK),分别成立于2009年、2012年、2012年。沛嘉医疗作为“后浪”,更是势不可挡!开启招股后,市场认购火爆,获1183.4倍超额认购,已启动回拨机制占比增至50%,冻资2,800亿,有望成为今年港股“冻资王”! 公司覆盖结构性心脏病与神经介入两大黄金赛道,属于蓝海赛道中的优质公司。
在心血管十大金刚中,启明医疗和沛嘉医疗是浩悦资本协助公司私募融资后,前后顺利上市的两家明星企业,也是浩悦资本作为专注中国医疗健康的精品投行,践行“价值挖掘”和“价值创造”的的典型案例。不仅在心脑血管器械领域,浩悦资本坚持在各个细分领域作为嫁接医疗事业与资本的桥梁,见证更多优秀的企业成功融资并陆续登陆资本市场。
国产心血管器械十大上市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