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部分高校暴发新冠疫情 耶鲁:仍可能出现死亡病例

美国全国广播公司商业频道19日报道称,近期,多所美国高校在复课后已暴发聚集性新冠疫情。耶鲁大学一个住宿学院的负责人称,学生应该做好心理准备,校区内仍可能出现广泛传染,甚至死亡病例。

据报道,当地时间18日,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宣布,由于新冠疫情在学生中的爆发,将在复课一周后,将所有本科生课程都转移到网上进行。

而位于印地安纳州密歇根湖畔南本德市的圣母大学,19日报告称,校园内至少有222例新冠确诊病例,比18日宣布停课后又新增近80例。该大学18日表示,因疫情暴发,该校取消所有校内课程,并在重新评估其安全政策时将其所有教学转移到网上至少两周。

美国卫生专家表示,学生可能需要几年的时间才能恢复上课的机会,尤其是在小学学龄的儿童中。而实现这一目标则需要群体免疫、新冠疫苗以及卫生措施这三者共同起效。专家警告称,美国的学生和教师可能需要好几年时间才能在不戴口罩、不保持社交距离的情况下安全返校。

另据《耶鲁每日新闻》18日报道称,耶鲁大学西里曼住宿学院负责人桑托斯在7月给学生们的一封电子邮件中表示,今年秋天他们的宿舍同以往相比可能会有所不同,学生们“应该在情感上做好准备,你的住校生活将看起来更像一个医院,而不是一个住宿学校”。

电子邮件中还表示,学生们要为校区内出现广泛传染,甚至出现死亡病例的可能性,做好心理准备。…

警钟敲响!美实验室人造冠状病毒事故频发

据美国著名调查性新闻网站ProPublica报道,从2015年1月1日到2020年6月1日,美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UNC)向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的安全官员报告了28起涉及“基因工程生物体”的实验室事故,其中6起的“主角”是人造冠状病毒。这些病毒被人工改造以在老鼠身上开展实验。

更令人触目惊心的是,这6起人造冠状病毒事故全部发生在“戒备森严”的生物安全三级(BSL-3)实验室中,其中一起竟与新冠病毒研究相关。ProPublica称,UNC拒绝回答与事故相关的其他问题,也拒绝披露涉及病毒的具体名称、病毒改造的性质以及对公众造成的风险等关键性细节。

人造冠状病毒事故频发触目惊心

2015年8月,一只已经感染病毒的老鼠从研究人员戴着手套的手中挣脱,跑到实验室的地板上,后被抓住并放回笼子里。NIH称,事故涉及一种“与SARS相关的冠状病毒”。尽管研究人员都穿戴了防护装备,但该事故仍被认为是“潜在的暴露”,两名研究人员按要求接受10天的医学监护,每天报告两次体温和症状。

2015年10月,一支装有与SARS相关、能够感染老鼠的冠状病毒培养皿掉落地板并打翻,可能产生了“悬浮液滴”。尽管当时实验室里的三名研究人员都戴着安全装备和电动空气净化呼吸器,但该校安全官员认为这是“潜在的接触”,相关人员接受了10天的医疗监护。

2015年11月,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在将被感染的老鼠转移到干净笼子的过程中,打翻了已经受到污染的脏笼子。此次事故中的病毒是改造过的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病毒。两名工作人员被迫离开,让事故中的悬浮颗粒沉降在地面上,再返回去净化该区域,他们也接受了10天的医疗监护。

2016年2月,研究人员在给一只老鼠称重时被咬穿两层手套、咬伤了手指。该事故涉及的同样是与SARS相关的冠状病毒。按程序,涉事人员给手套消毒,让伤口流血一分钟,然后用肥皂和水清洗五分钟。事故发生后,相关人员未被隔离,仅被要求在公共场合和工作时戴上口罩,并每天报告两次体温和症状。由于该病毒位于美国联邦政府监管的“危险病原体名单”上,该事件被通报给了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

2017年4月,一个装有被感染老鼠肺样本的盘子从研究人员手中掉落,导致培养箱门和地板被少量病毒材料沾染。NIH称,此次事故中的病毒也是与SARS相关的冠状病毒。该校员工职业健康诊所表示,由于泄漏量很小,防护装备完好无损,因此在实验室的3名研究人员没有必要向诊所报告体温,只需做日常自我监测,留意呼吸系统症状与体温变化。

新冠病毒事故敲响生物安全警钟

2020年4月,一名研究人员在读取老鼠耳朵上标签上的身份号码时,老鼠翻身并咬穿其两层防护手套。此时老鼠已经感染了新冠病毒的一个分支。尽管研究人员的皮肤“似乎没有刺破”,但UNC仍将其视作“中高风险暴露”,并通报了当地卫生部门,涉事人员被要求居家进行14天的自我隔离,每天两次检查体温。

尽管据《独立科学新闻》报道,UNC回复其称今年4月的实验目的是开发小鼠模型,用于药物临床前实验,发生的事故没有导致感染。但此次事故足以给正在爆炸性增长的新冠病毒研究敲响生物安全警钟。

专门跟踪“9·11事件”后美国生物防御计划扩张情况的非政府组织“阳光计划”的前主任爱德华·哈蒙德表示,“我们需要对风险保持清醒的头脑”,改良的新冠病毒可能会感染研究人员,特别是没有经验的研究人员,导致非常危险的、不可预测的结果。其最大的风险是一种新型新冠病毒的产生和意外释放,这种变体或将破坏全球通过研制新冠疫苗和治疗方法以阻止大流行的努力。

罗格斯大学的流行病学家理查德·埃布赖特则称,目前,全球几乎每一个BSL-3实验室都在进行传染性新冠病毒的研究,缺乏同等级别实验室操作和病原体研究经验的研究人员会增加BSL-3实验室病原体事故的风险。在BSL-2实验室用具备“完全传染性”的新冠病毒开展病毒培养和病毒生产研究,更是极不负责任和绝对不能接受的。

本文转载自 科技日报,作者胡定坤

CE指南:MDR/IVDR如何接纳MDSAP审核报告 附指南全文

欧盟委员会的医疗器械协调小组(MDCG)在一份新的指导文件中,详细说明了在根据《医疗器械法规》(MDR)或《体外诊断法规》(MDR)计划进行监督审核时,公告机构如何参考医疗器械单一审核计划(MDSAP)审核报告。

 


虽然MDSAP审核报告不能用来回避对MDR / IVDR要求的年度监督审核的需求,但MDCG表示,这些报告可以帮助公告机构执行监督审核的范围和重点。

 

“重要的是要强调,MDR / IVDR整体上仍然适用。只有在MDSAP审核包括相似或等效的MDR / IVDR要求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在欧盟法律框架内使用MDSAP审核报告。” MDCG写道。

 

考虑到这一点,MDCG补充说:“有可能考虑将制造商最近的MDSAP审核报告的范围和输出,作为制定监督审核计划的输入。” MDCG表示,这样做可能会形成更精确的监管审核,而不是将重点放在MDSAP审核报告所解决的问题上。

 

MDCG写道:“公告机构可以将其监管审核的重点放在MDDR审核报告未涵盖或仅部分涵盖的特定MDR / IVDR要求上,” MDCG写道,例如临床评价和性能评估流程以及欧盟医疗器械唯一标识分配。

 

另一方面,MDCG表示MDSAP审核报告中提出的不符合项“可以触发公告机构在MDR / IVDR计划的监督审核中特别注意那些方面。”

 

MDCG指出,MDSAP审核报告不应用于欧盟QMS证书所需的初始质量管理体系审核,并且来自未经宣布的MDSAP审核或特殊审核的报告,“在缩小MDR/IVDR监督审核的重点时,不应将其考虑在内。”

 


此外,MDCG强调,在用于MDSAP审核报告计划MDR/IVDR监督审核方面,应全面考量,包括所有相关附件;并表示如果对公司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有任何顾虑的话,则应开展全面的监督审核。

该指南还包括两个附件,附件说明了在MDSAP审核报告中可以找到MDR /

高瓴资本58亿布局互联网医疗,京东健康和美敦力强强联手

在8月17日发布的二季度业绩中,京东称,2020年8月17日,京东集团子公司京东健康与高瓴资本就京东健康B轮不可赎回优先股融资签订了最终协议。


京东称:


高瓴资本是一家领先的投资管理公司,并已在中国的医疗健康领域建立起综合的产业生态。借助高瓴资本的行业经验和资源,京东健康将继续加强其药品供应链实力,并进一步在医疗健康领域探索更多的业务机会。


京东健康于2019年5月10日正式宣布独立运营。依托京东集团的各项能力和资源优势,京东健康在目前医药健康电商、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智慧解决方案四个业务版块基础上,逐步完善其“互联网+医疗健康”的产业布局,成为健康产业的旗舰型企业。


2019年5月,京东健康获得超过10亿美元的A轮融资,成为了继京东数科和京东物流之后,由京东集团打造的第三只“巨型独角兽”。


01

医疗器械大咖美敦力与电商巨头京东合作



近年来,我国大健康产业呈现蓬勃发展之势,根据国家相关规划,到2020年,“健康中国”带来的大健康产业市场规模有望达到8万亿元;2030年将超过16万亿,是目前市场规模的3倍。未来十年是大健康产业的黄金十年。


马云曾说,未来十年能超过阿里的只有这个产业,这个产业就是大健康产业。


在国家政策与健康趋势下,各大巨头纷纷看准了大健康这块“大蛋糕”。




2014年,平安集团旗下平安好医生成立,布局互联网医疗;2015年,恒大集团旗下恒大健康在香港主板上市;2016年,阿里健康正式上线;2017年,万达宣布成立大健康集团,战略转型大健康产业。


2012年2月天猫医药馆正式上线。2016年,阿里健康的另一重要品牌阿里健康大药房也正式上线运营。但目前为止阿里健康仍然靠“卖药为生”。2018年,拼多多也加入了这场医药电商混战。



此外,如恒大、万科、保利、碧桂园等巨头不甘人后,纷纷通过自建或投资并购、跨界合作等形式杀入这片新战场,地产圈的合纵连横在医疗领域重新上演。这块蛋糕足够美味,以至于每个人都不想错过。


近日,美敦力与京东展开战略合作,将专注于服务中国糖尿病患者,售卖美敦力全系糖尿病相关产品,包括胰岛素泵及耗材,以新的平台为患者供应高效、优质的血糖管理解决方案。


下一步,该店铺将在京东平台上推出创新的金融解决方案,帮助降低“糖友”(糖尿病病友)购买美敦力产品的经济负担。此外,未来还计划逐步丰富店铺的服务内容,包括增加胰岛素泵升级和试戴服务,血糖监测,新品使用教程等。


此次美敦力与京东的合作,不仅有效补充了其线上营销渠道,而且借助京东的流量和线上的影响力,开辟了一个与患者深度交流的新窗口。


02

京东健康,赛道里最靓的仔



随着国民健康意识迅速提升,医疗健康话题也备受关注。8月18日,京东健康推出线上问诊平台“京东家医”。该平台可以实现24小时问诊、专家会诊、健康管理等功能。京东集团副总裁、京东健康CEO辛利军表示,虽然线上问诊并不能取代线下医院,但至少能够在短时间解决病人的健康需求。





据了解,京东健康家庭医生服务覆盖日常咨询、专科问诊、疑难重症、健康管理等全场景。对于日常轻病小病及慢性病人群,用户和家庭成员可以使用在线咨询、线上专科问诊等服务。同时,京东健康家庭医生的用户和家庭成员可以得到24小时的全天候照护,医生快速响应,健康管家主动随访;对于有更复杂诊疗需求的用户,则可通过“京东家医”找到各个疾病领域的名医,由专家团队提供在线会诊服务,通过二次诊疗来针对性优化治疗方案,从而达到改善治疗效果或节省医疗成本的目的;或可根据用户需求预约线下面诊服务。据悉,目前。与京东家医合作的门诊预约范围覆盖全国各大城市的2700多家三级医院,三甲医院覆盖率98%。



同时,根据介绍得知,用户在京东健康签约家庭医生后,最多8名家庭成员能拥有专属的健康档案。其中,“小家护航版”每年需要799元,最多4名家人共享;而1999元的“全家安心版”,最多8名家人共享。



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主委于晓松教授表示,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政策,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全科医生缺口大、服务能力不足,以及部分地区“签而不约”等问题依然存在。互联网医疗是提高医生效率、提升医疗服务可及性的有效手段。以京东健康为代表的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并推出商品化的家庭医生服务,相信是对中国家庭医生签约体系的有益补充和有效助力。





此外,辛利军表示,“京东家医”将首先瞄准4亿京东活跃用户来提供服务,希望让每一个京东用户家庭都有家庭医生。同时,京东健康将开放服务能力,补充到全国基层家庭医生的签约体系中,推动中国家庭医生服务体系的数字化、智能化和服务水平的提升。未来5年,京东健康将为5000万家庭提供服务。


03 “互联网+健康医疗”是一个链条

在COVID-19疫情期间,互联网+展现了其在新场景下,有效缓解医疗资源供给压力、满足医疗服务新需求的能力,在医疗资源供需矛盾、传统医疗服务供给体系和大众对医疗服务需求发生转变的背景下,相信由互联网+赋能,以“健康管理”为中心的医疗体系和相关互联网+产业必将大有作为。

而本次京东对智能医疗健康战略的落地,也意味着京东云在电商云、视频云、产业云、营销云、数据云、供应链云、政务云、中小企业云之后,再补齐了医疗健康这一重要领域。这也是京东全面向技术转型的又一例证,从持续赋能零售、金融、保险、物流等领域智能化,到现在新开拓医疗健康的智能化,未来或许还会在更多领域碰撞出火花。


在此次高瓴入股,无疑加速了医疗领域的发展进程,期待京东弯道超车早日能成为互联网医疗领域的龙头大哥!

来源:北京商报,较原文有修改

文章来源:器械之家

药监局再发文——加强医疗器械强制性行业标准管理

7月9日,国家药监局发布进一步加强医疗器械强制性行业标准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针对医疗器械强制性行业标准的法律地位、标准体系、起草实施、宣贯培训、规范执行、实施评估分别进行了详细说明。
其中有一条关于起草人信息的变化:
强制性行业标准的技术要求应当可验证、可操作,强制性行业标准编写应当遵守国家标准化工作有关规定,强制性行业标准前言中不再载明具体起草单位和起草人信息,可在标准编制说明中体现起草单位和起草人信息。
关于起草人信息为什么不在前言中标注,国家市场管理总局已经在2020年1月17日发布过解读:
强制性国家标准前言中不再标注起草单位和起草人,是《强制性国家标准管理办法》的一大改革。主要原因一是强制性国家标准参照技术法规,不适宜标注起草单位、起草人;二是最高法院曾有解释明确提出,强制性国家标准没有版权。对于此类公共产品,就像其他法律法规一样,不应标注起草单位和起草人;三是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强制性国家标准,多年来已经不再标注起草单位和起草人。同时,为保护各方参与标准化工作的积极性,《办法》第四十条规定,强制性国家标准发布后,起草单位和起草人信息可以通过全国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查询。
简单来说,就是社会各方,包括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协会组织、科研教育机构等,参与制定的强制性国家标准并没有版权。同时,为保护各方参与制定的积极性以及后期修订和追责监管,起草人信息可以在医疗器械强行性行业标准说明中标注。
同日,国家药监局还发布了YY 0485-2020《一次性使用心脏停跳液灌注器》等41项医疗器械行业标准和2项修改单的公告。
在这一《医疗器械行业标准信息表》涉及的41项标准中,14个属于修订标准,27个制定标准。其中,3个标准为强制性标准,其余38个为推荐性标准。
值得注意的是,绝大多数标准的实施日期都在2021年6月或2021年12月之后,而这两项标准——医疗器械唯一标识数据库基本数据集和医疗器械唯一表示数据库填报指南将在今年10月实施。
早在去年,医疗器械唯一编码就开始征求意见并陆续推进。
现在,医疗器械“身份证”写入行业标准并严格执行,有利于减少医院内认知分歧或其他采购环节的因素,导致使用错误的情况发生。
同时,唯一标识能严格规范医械市场,提高监管效率。数据库的建立,让医械从哪儿来、到哪儿去、出了什么事儿都能有效追溯。在招标采购环节更能推进结算透明化,打击欺诈和滥用行为,进一步加速带量采购政策实行。
另外,“医械身份证”能帮助让供应链更加透明化、可视化,有助于企业完善整个产品的质量管理体系,并完善耗材的质量评估标准。
监管部门陆续推进的一系列措施,让医疗器械从诞生到流通、再到终端使用,整个流程的信息有据可查,实现医疗器械审评审批、临床应用、日常监管、医保结算等信息平台的数据共享。未来,生产企业不仅需要提高生产的质量水平,加入信息平台建设,以及合理规划流通和销售策略也更为重要了。()

Ripple20涟漪掀起“轩然大波” 行业与监管机构如何应对?

今年6月披露的Ripple20漏洞,几乎波及整个物联网:从打印机,输液泵、胰岛素泵、智能家居,到ICS工控设备……几乎全部“中招”。这样的风险不容回避,行业、医疗保健提供方、监管机构应该如何应对?
今年6月,业界知名的以色列信息安全顾问公司JSOF披露,在Treck公司开发的嵌入式TCP/IP协议栈中,发现19个漏洞,其中4个极其重要。JSOF公司将这些漏洞称为Ripple20。由于Treck公司的产品被很多客户采用,从HP、Schneider Electric、Intel、Rockwell Automation、Caterpillar、Baxter,全球可能多达数十亿计,甚至更多的连网装置会受到波及。Treck公司在上世纪90年代曾与日本Elmic Systems公司(后更名为Zuken Elmic)合作,由双方共同开发嵌入式TCP/IP函式库。亚洲市场由Zuken Elmic公司主导,而JSOF公司这次发现的漏洞中,有部份也存在于Zuken Elmic所出售的TCP/IP协议栈中。
知己知彼?
在医疗器械中广泛使用第三方软件,如果对这些软件了解不足,会使患者容易受到网络安全威胁的困扰。在应对COVID-19大流行的当下,这个由来已久的问题显得更加迫切:远程医疗与远程患者监护的运用出现指数化增长,但在看到增长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到,相关的风险也随之上升。监管机构、业界专家警告,如果对器械中的基本组件没有清楚的了解,医院与其它医疗保健提供方就无法有效地保护器械免受攻击。但总部位于休斯敦的Velentium公司的首席安全架构师Chris Gates先生表示,很多器械生产商与用户,通常并不了解相关器械是否会受到新发现的漏洞的影响。
对这样的风险,绝不能等闲视之。上个月,研究人员从Baxter和B. Braun输液泵使用的第三方软件供应商Treck的一个使用广泛的TCP/IP函式库中发现漏洞。黑客可以通过这样的漏洞,远程控制设备、更改给药剂量。Baxter公司认为,按照FDA的网络安全保障指南,相关的漏洞属于低风险或“受控”威胁。而B. Braun公司表示,正在努力为易受攻击的源代码打补丁。
亡羊补牢,未为晚矣
根据美国商务部国家通信与信息管理局(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s and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NTIA)的说法,虽然大多数设备软件(包括模块与函式库),都没有已知的Ripple20漏洞,但是某些产品附带的易受攻击或过时的组件,可能永远不会更新。
为了解决相关问题,NTIA于2018年7月就发起了一项有多个利益攸关方参与的计划,旨在通过标准化共享数据的流程,来提高跨多个行业(包括医疗技术行业)的软件组件透明度,以便用户可以更好地了解相关网络上的确切运行情况。
NTIA网络安全保障计划主任Allan Friedman博士在接受医药领域专业媒体采访时表示 “软件是由较小的软件模块构建而成的”,但是,对于供应链来讲,软件的可见性很小,从安全角度来看,这是成问题的。
在征询医疗技术行业的建议和意见后,NTIA于2019年11月发布了第一套由利益攸关方起草的文件,旨在为拟采用的软件物料清单(Software Bill of Materials,SBOM)作为初步指南,这份软件物料清单(SBOM)采用一种电子可读格式,要求提供详细描述相关器械中的第三方组件清单或“成分清单”。
Friedman博士认为:“安全保障研究最困难的部分,也是成本最高、最有价值的部分,是试图找出受影响的设备,而不论新的漏洞是什么。对于Ripple20,如果大家都拥有软件物料清单(SBOM),将会成为找出、确定风险的几个关键步骤。一旦有了这些工具,大家就可以根据确定的具体风险与暴露程度,着手做出决定。”
“颇闻棋诀在善守,心细如发才如斗”

全球研究界要求在正确的地点对COVID-19进行正确的研究

2020年7月22日讯 / /——近日发表了一份报告,呼吁利用关于在不同的全球环境中最佳实施COVID-19公共卫生干预措施的研究证据。
在缺乏疫苗和社区治疗的情况下,我们依赖公共卫生措施来制止这一流行病。从如何在城市非正式聚落中实施社会距离,到如何在社区中获得信任。显然,迫切需要进一步了解COVID-19。
全球卫生网络(TGHN)、非洲科学院(AAS)和英国发展研究合作中心(UKCDR)发表了一项全球研究的结果,以确定COVID-19剩余的研究重点是什么,以及它们在全球是否相同。一篇同行评议的报告这些数据的论文刚刚被BMJ Global接受发表,在近日的《自然》杂志上也报道了这方面的全面展望。
图片来源:The African Academy of Sciences
在爆发期间进行研究的时间是有限的。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和研究人员迅速开展工作,以增进对COVID-19的了解。但随着大流行加速并向新地区蔓延,仍有许多未知因素。需要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不同的研究,而且必须根据不同的环境量身定制证据,同时研究的好处必须是公平的和广泛可得的。
就在COVID-19被宣布为大流行之前,世界卫生组织(WHO)在2月份的一次会议之后制定了一份路线图,列出了研究重点。现在,在这种新型疾病在世界各地演变的这一阶段,重要的是评估这些优先事项是否仍然存在,以及它们对所有类型的社区和卫生保健机构是否相同。
GHN、AAS和UKCDR进行了一项在线调查并举办了一系列研讨会,代表世界卫生组织所有区域的研究人员能够对研究问题进行排序,并确定需要在其卫生保健环境和社区内处理的新问题,以减轻这种和未来的流行病。
在3000多名卫生工作者和研究人员的贡献下,结果表明,全球研究界支持现有的世卫组织路线图,但强烈呼吁需要更多关注的领域和出现新的优先事项,特别是在资源匮乏的环境中。
结果表明,需要有证据表明公共卫生干预措施在不同的全球环境下的相对有效性和最佳执行情况。研究参与者解释了他们如何需要数据来显示何时以及如何最好地实施社会距离,例如,在家庭共享有限的卫生设施的城市非正式定居点。
另一个明确的优先事项是更好地了解如何获得社区信任和减轻谣言,了解对社区内现有疾病的影响,并探索大流行期间研究的伦理问题。
全球卫生网络主任Trudie Lang教授说:”全球注册的临床试验中,低收入国家不到1%。这是一种全球大流行病,我们需要确保在COVID-19出现的地方开展研究工作,以便公平地从证据中获益,并确保我们作为一个全球研究团体共同应对这一问题。我们还需要确保所需的整个研究范围能够获得资金和关注,从而解决所有剩余的问题。我们只有一次机会回答这些问题–我们仍然需要紧急数据来解决每个国家的问题。”
非洲科学院”非洲大挑战”项目经理Moses Alobo说:”我们的目标是确保各国政府和其他利益攸关方掌握必要的证据,以便迅速确定最需要关注的领域并对其作出反应,特别是在资源有限的非洲。”
鉴于目前全世界处理COVID-19的情况非常不同,了解全球研究重点是否适用于地方一级是确保资金流向需要的地方的关键。我们希望全球研究资助者能够有效利用这种关于研究差距存在的更当前的视角,以更大的协调来满足这些优先事项。()
参考资料:
Hao, X., Cheng, S., Wu, D. et

NEJM:新发现的细胞类型有助于预测和治疗风湿性关节炎

2020年7月23日讯 / /——当Dana Orange的病人突然患上类风湿性关节炎(RA)时,后果是灾难性的。有个女人疼得连肘部都弯不起来刷牙了。另一个则无法支撑她钱包的重量。还有一次,起床需要30分钟,洗澡穿衣需要90分钟。
但洛克菲勒大学的风湿病学家Orange说,最糟糕的是,这些攻击是完全不可预测的。一项新的研究可能会改变这一点。Orange和她的同事们发现,在风湿性关节炎发作前几周,一种新发现的细胞在血液中积聚,可能引发关节炎症。如果研究人员能够针对这些细胞进行诊断或治疗,他们就能预测甚至预防SA。
根特大学的风湿病学家Dirk Elewaut没有参与这项研究,他说,新的发现是”有趣的”,因为它们可以帮助临床医生和病人更有效地控制疾病的起起伏伏。
图片来源:Science
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会引起衰弱性疼痛和不可逆的关节损伤,还有其他症状。据估计,在美国有130万人罹患此病,其中女性罹患此病的可能性是男性的两倍多。抗炎和免疫抑制药物可以帮助控制病情,但这些药物的效果可能会随着时间而减弱,服用这些药物的患者中有多达三分之一会出现皮疹。
为了更好地了解这种情况是如何一天天变化的,Orange和他的同事们决定追踪五位患有不受控制的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血液中的信使RNA片段。他们想知道在病毒爆发之前,血液中循环的RNA的种类是否有一致的变化。
但研究小组认为,理想的追踪需要患者至少每周到实验室抽血。这对患者来说是不现实的,所以他们让5名志愿者每周在家采集一次自己的血液(如果他们的血液突然暴涨,就会采集好几次)–类似于一些糖尿病患者监测病情的方法。研究人员还开发了一种新的缓冲溶液,当与血液样本混合时,可以将RNA保存至少24小时,使患者可以将他们的血液样本邮寄到团队的实验室。
洛克菲勒大学神经肿瘤学家、该研究的资深作者Robert Darnell说,总的来说,抽血持续了200多周,这是一段”血、汗、泪”的时间。当团队最终检查样本时,研究人员分析了在每个患者报告爆发之前、期间和之后,哪一种RNA丰富。然后,他们将这些数据与引起炎症的细胞的已知特征相匹配,从而重现免疫活动的模式。
就在那时,他们发现了一个”重大的出乎意料的RNA信号。它的来源是间充质细胞,这些细胞发展成为身体的结缔组织并充满关节之间的空间。这种间充质细胞RNA持续出现在每位患者爆发前的几周,与炎症相关的RNA同步出现。这使得研究小组将这些特殊的细胞称为炎症前间充质细胞(PRIME)。
为了验证他们的发现,研究人员随后从另外19名患有风湿性关节炎的患者身上提取样本,发现PRIME的含量远远高于健康对照组,该团队在近日的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上报道了相关研究成果。Darnell说,虽然这一发现并不意味着PRIME细胞导致了攻击,但这些模式表明,它们是关节炎症发作的组成部分。
研究人员还发现了与未成熟白细胞相关的RNA签名,这些未成熟白细胞在PRIME细胞活跃前几天达到峰值。白血球负责启动免疫活动的级联反应–招募其他炎症细胞来完成–功能失调的白血球与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有关。Darnell说,综合来看,这一发现表明,PRIME细胞可以被异常的免疫系统活动动员起来。
图片来源:NEJM
之前的研究发现,类似的引起炎症的结缔组织细胞会导致小鼠关节疾病,但这是第一次在人类血液中发现这种细胞。哥伦比亚大学的风湿病病理学家Robert Winchester说,这使得这项研究变得”重要”,因为它可以引导研究人员注意如何操纵这些细胞来控制疾病。然而,Elewaut警告说,这项研究只是第一步。要确切地知道PRIME细胞是如何影响爆发的,还需要”大量”的实验。
其他专家对新的缓冲解决方案感到兴奋。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的风湿病学家Stanley Cohen没有参与这项研究,他说,这项研究可以帮助研究人员监测患有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者的疾病活动,这些自身免疫性疾病有增有减,包括狼疮和强直性脊柱炎。Darnell说,”人们可以很容易地想象将整个方法复制粘贴到”其他疾病上。其中包括COVID-19,因为严重病例的特征是大量免疫细胞、凝血因子和血液中的其他炎症信号。Darnell已经开始对在家中隔离的患者中监测COVID-19的方法进行调整。
Darnell说,这些发现可以帮助研究人员”采取本杰明·富兰克林的方法来预防火灾:一分预防,而不是一分治疗。”Orange看到了对她的病人更具体的好处。如果PRIME细胞有助于诊断和治疗,”你至少可以计划你的生活,甚至阻止炎症的到来。” ()
参考资料:
Newly

中国科学家在CNS上发表的重要研究成果解读!(2020年5-7月)

本文中,小编整理了5-7月份中国科学家们在CNS三大杂志上发表的研究成果,与大家一起学习!

图片来源:CC0 Public Domain

【1】Cell:重磅!中国科学家成功绘制出人类肺腺癌的全面蛋白质组图谱!

doi:10.1016/j.cell.2020.05.043

近日,一篇刊登在国际杂志Cell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对103名中国肺腺癌(LUAD,lung adenocarcinoma)患者进行了全面的蛋白质组学分析,肺腺癌是全球所有癌症中引发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文章中,研究者揭示了与肺腺癌相关的分子特征,以及这些分子特征与患者临床预后、潜在预后生物标志物和药物靶点之间的关联;尽管近些年来科学家们在肺腺癌基因组学研究中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大量的患者依然缺少靶向性的治疗手段,由于蛋白质是生物活性的“直接执行者”,对肺腺癌进行全面蛋白质组学研究或许就能填补基因组异常和致癌蛋白质功能之间的空白。

【2】Cell:中国科学家开发一种SARS-CoV-2灭活疫苗,BBIBP-CorV,动物实验显示有效的保护作用

doi:10.1016/j.cell.2020.06.008

由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SARS-CoV-2)引起的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大流行威胁着全球公共卫生。为防控COVID-19,迫切需要研制疫苗。揭示6月2日WHO公布的数据,目前全球已经有10种疫苗进入临床试验,其中1个疫苗进入3期临床,7个疫苗进入2期临床试验。

近日,来自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北京协和医学院、国家食品和药物监管局和清华大学的研究人员合作,在Cell杂志上发表最新研究成果,介绍了他们开发的一种新型灭活候选疫苗BBIBP-CorV,研究结果显示这种疫苗可以诱发强烈的针对SARS-CoV-2的保护性免疫反应。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报道了一种灭活的SARS-CoV-2候选疫苗(BBIBP-CorV)的实验性生产。在动物试验中,研究人员发现该疫苗在小鼠、大鼠、豚鼠、兔子和非人灵长类动物(食蟹猴和恒河猴)体内诱导高水平的中和抗体滴度,以提供对SARS-CoV-2的保护。

【3】Cell及其子刊新突破:中国科学家成功开发SARS-CoV-2小鼠模型

doi:10.1016/j.cell.2020.05.027 doi:10.1016/j.chom.2020.05.020

动物模型对于病毒的病理学、疫苗开发和药物筛查至关重要。非人类的灵长类动物模型是临床前实验常用的动物模型,但是费用昂贵、使用不便、需要的设施相对复杂,这限制了这种动物模型在SARS-CoV-2中的应用。小鼠模型是一种更理想的临床前实验模型,因为其价格便宜、更容易获得,同时饲养条件简单。但是小鼠并不表达SARS-CoV-2用于进入人体细胞的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CE2)。因此开发新的适用于SARS-CoV-2研究的小鼠模型有助于推动相关病毒学研究及治疗靶点和药物的研究和开发。

近日,在两项分别发表在Cell和Cell Host & Microbe上的研究论文中,来自中国的科学家们开发了可以用于SARS-CoV-2和COVID-19研究的小鼠模型,为SARS-CoV-2及COVID-19提供了一种方便实用而经济实惠的动物模型。在第一项发表在Cell(Pathogenesis of SARS-CoV-2 in transgenic mice expressing human 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

深圳先进院研发新型仿玫瑰花瓣神经接口器件

 

神经刺激技术因对如帕金森症、癫痫、失明和抑郁等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有显着效果而备受关注。传统植入式神经器件通常采用金属、有机物和高分子等复合材料制备,但因其与生物组织性能相差较大,植入后易被视为异物而引起炎性反应,最终导致器件被纤维化组织包裹以及植入体周围神经元的死亡。

针对该问题,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深圳先进院)研究团队研发出具有微锥阵列结构的神经接口器件,经过小鼠试验后,能显着促进神经元突触的贴附和攀爬(类爬山虎行为),以及周期性神经元网络构建,不仅极大提高神经器件植入后的生物相容性与有效性,也为神经元网络重建与功能调节提供全新策略与方法。7月27日,相关成果发表于工程领域权威期刊《微系统与纳米工程》。陈洪旭、王璐璐为共同第一作者,杜学敏与鲁艺为共同通讯作者,深圳先进院为唯一通讯单位。

“人体对植入式器件非常敏感,一旦植入会有很大的反应。”杜学敏表示,炎症和神经元的坏死会影响神经器件在慢性植入过程中的性能,严重阻碍了神经刺激技术的广泛应用。因此,如何减轻神经器件界面的炎性反应并实现长期有效的刺激,是植入式神经器件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针对现有挑战,在基于前期研究中证实的微纳结构能够调控细胞的行为,研究团队提出一个假设,是否能够通过一种微观的物理结构,让神经器件起到长期抗炎的效果?玫瑰花瓣独特的结构给团队带来了科研灵感。

研究团队将胶体微球在基底上规整排列,利用离子刻蚀法将球体进行刻蚀,随后制备出仿玫瑰花瓣表面独有的微锥阵列结构,并将这种胶体晶体刻蚀方法制备出的特殊结构设计到神经器件表面。在验证实验中,研究人员首先将具备微纳结构的植入式神经器件放入含有神经细胞的培养基中,观察发现,神经元细胞在接触到微纳结构之后,促进了神经元突触的攀附和生长,并形成了独特的周期性神经网络。

当组织受到损伤时,星型胶质细胞会被立刻激活,通过大量增殖对患处或植入式器件进行包裹,以防止其他组织受到侵害。

“传统的植入式神经器件通过包裹抗炎症的药物,来降低炎症的发生,抗炎症的作用非常有限。”鲁艺表示,而在6周的慢性植入小鼠实验中,研究团队发现,这类结新型构能够阻碍星型胶质细胞的贴附和组织包囊的形成,进而证实了具有微纳形貌的植入式神经器件具有优异的抗炎功能。

该研究通过独特的物理结构有效降低了炎性反应并促进神经元网络化,不仅为神经器件长期植入并有效刺激提供保障,而且也为重建神经元网络及调节神经功能提供全新策略与方法,在植入式医疗器件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手术灯无影灯平衡臂吊臂 / 上海·奉贤区 / 唐先生 15800789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