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击疫情 会员在行动:BMC怡和嘉业为全球抗击疫情贡献中国力量



仅用两个多月时间,北京怡和嘉业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BMC怡和嘉业)就生产并发往世界各地2万多台无创呼吸机。如今,这家将65%的产品出口到国际市场的中国企业,为全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正在满负荷运转。






自主创新提高国产化率






疫情暴发后,除了口罩、消毒剂等防疫产品,呼吸机这样的救护产品同样备受关注。随着疫情在全球蔓延,欧美呼吸机的产能已远远满足不了需求。呼吸机技术含量高,难以短时间内跨界制造,这对产能占全球1/5的中国呼吸机产业,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BMC怡和嘉业副总经理陈蓓回忆说,疫情防控初期公司设在天津的工厂库存产品很快告罄,1月29日,工厂进入紧急战备生产状态。当时由于人员不足,日产能只有两三百台,如今日产量提高到1200台。之所以产能能够迅速提高,主要是因为经过多年持之以恒的自主创新,BMC怡和嘉业呼吸机国产化率达到90%以上,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同类企业因关键器件依赖进口、国外疫情严重出现零部件供应受阻而导致生产受限的情况。供应链的布局是BMC怡和嘉业十几年积累起来的。起步之日,创始人就暗下决心要让公司产品行销全球,让企业品牌跻身于世界一流。在公司发展壮大的道路上,重要决策之一就是将核心部件国产化。

截至2019年底,BMC怡和嘉业的产品已经遍布全球180余个国家和地区。2019年销售无创呼吸机十几万台、呼吸面罩和耗材近百万套。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BMC怡和嘉业的呼吸机已出口至美国及欧洲和亚非拉美的几十个国家。目前,数万台无创呼吸机和高流量湿化氧疗仪、几十万套呼吸面罩和耗材等已经发往全球疫情蔓延地区,为当地抗击疫情带去中国力量。





确保质量谨慎扩大产能






BMC怡和嘉业在全国多地设研发中心进行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近年来,该公司在3个方面集中发力:一是在全球范围内积累众多专利、商标及软件著作权;二是参加多项呼吸机相关国内和国际标准的制修订;三是产品除获得中国NMPA认证,还在欧盟、美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获得其权威机构认证。对知识产权、标准、认证的格外重视,使BMC怡和嘉业产品的质量基础十分扎实。

拥有自主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的BMC怡和嘉业,是中国第一家在美国337调查案胜出的医疗器械企业。公司还在医疗器械标准化方面投入了大量精力,自2013年以来,参加过多项呼吸机相关国际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在国内也主导和参与了与呼吸机和医疗软件相关的数个行业标准的起草。
呼吸机是需要专业人士操作的医疗器械,各国的准入门槛都比较高。国内有几十家公司有资质出口呼吸机,其中大多数呼吸机企业取得了欧盟CE认证,但能够取得美国FDA认证的企业非常少。BMC怡和嘉业通过了ISO 13485国际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符合美国FDA QSR 820质量体系和国内医疗器械GMP的要求,产品得到美国FDA认证。
目前疫情仍在全球蔓延,即使市场上呼吸机供不应求,BMC怡和嘉业也是在质量可控的前提下谨慎扩大产能,“帮忙不添乱”是公司上下达成的共识。
BMC怡和嘉业从事医疗器械研发生产近20年,医疗器械质量管理的理念已经深深地植入每个员工的脑海里。春节后开工第一天,陆续有两到三名高管同时在生产第一线,组织生产,严抓产品质量。主管生产的副总连续驻厂3个月没有回家。正是企业前瞻性的布局和对质量的流程化管理,确保了BMC怡和嘉业呼吸机的品质,疫情防控期间BMC呼吸机销往几十个国家和地区,迄今未收到一起客户对产品质量的投诉。
BMC怡和嘉业一直专注在呼吸领域持续耕耘,除无创呼吸机外,主要产品还有睡眠呼吸监测仪、高流量湿化氧疗仪以及各种类型的呼吸面罩、管路等耗材。BMC怡和嘉业不仅是设备制造商,还提供远程呼吸疾病管理平台服务。2015年BMC﹢呼吸健康管理平台诞生,在国内与北京朝阳医院等数百家医院合作,已经在线上为数万名呼吸疾病患者提供远程管理和服务,为呼吸疾病患者社区治疗或居家治疗提供有力的支持。这为患者减轻了病痛,缩短了住院周期,减少了住院次数,从而减轻了病人及其家庭的经济负担。在美国,BMC呼吸机远程数据传输功能早已推广应用,因其拥有降低医保费用、提高患者体验度等优势,成为当地基层医疗服务机构非常看重的工具。
在国内疫情防控期间,利用呼吸机的远程传输功能和服务平台,可以将“红区”内的治疗数据实时传输到BMC﹢云平台上,还可以让患者与家属和医生共同交流。BMC联合朝阳医院为湖北的新冠肺炎定点救治医院提供远程医疗会诊支持,不但降低了现场医护人员的感染风险,更为患者战胜疾患提供心理支撑,提高了治愈率。BMC怡和嘉业的服务产品在疫情防控期间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勇于承担企业社会责任






当武汉疫情暴发之际,该公司紧急将库存的呼吸机捐助武汉。国内累计捐赠无创呼吸机340余台、耗材1300余套,总价值超过580万元。在呼吸机市场严重供不应求的形势下,该公司向社会承诺,将保证产品质量,保障市场供给,维护市场价格稳定,对市场中出现的哄抬物价等非法销售行为坚决予以抵制。

4月29日,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医疗物资保障组)给BMC怡和嘉业发来感谢信,对公司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第一时间响应国家号召,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克服春节期间用工短缺、物流运输不畅、零部件供应紧张等困难,有力保障全国特别是湖北武汉等重点地区的疫情防控急需予以高度评价,并希望在境外疫情暴发增长态势持续的情况下,BMC怡和嘉业能够慎终如始,再接再厉,为全球抗击疫情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这正是对BMC怡和嘉业在疫情防控期间履行社会责任、体现企业担当的充分肯定。
当前国内疫情趋于稳定,但疫情防控仍时刻不能松懈。BMC怡和嘉业正在为配合国内和国际疫情防控需要,打造更新更便捷的呼吸诊疗产品。
(中国质量报记者 徐风)

来源:中国质量报…

会员在行动:战疫成绩单!看深睿医疗如何成为科技战“疫”的硬核力量

回顾


深睿医疗以AI助力疫情防控

全国疫情防控形势全面好转,生产生活秩序井然有序恢复。鉴于深睿医疗在抗击疫情期间的出色表现,受到了来自国家部委、行业协会、媒体及客户各方的认可与肯定。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新冠肺炎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为表彰深睿医疗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所做的积极贡献,又寄来了一封感谢信。承蒙各界对深睿医疗的支持与信任,能用AI的力量与医生并肩作战,我们感到无比荣耀,再次向所有工作在一线的医务工作者致以崇高的敬意。

深睿医疗与医护人员并肩战斗,用核心AI技术精心锻造产品,深睿AI系统成为他们手中战疫的利器!让我们一起回顾那些闪亮的瞬间吧……

 

★ AI战疫经典案例



1



AI战疫–AI辅助诊断

抗疫战友:湖北省黄石中心医院




湖北省黄石中心医院,在使用深睿医疗的AI医学辅助诊断产品后,针对新冠肺炎肺部感染征象自动精准检出。同时,AI 能够根据影像表现做定量分析,这对病人病情评估具有重大意义,尤其是深睿医疗特有的5次随访功能,对于重症、危重症病人,医生可以根据科学智能的随访数据观察病情的发展,评估病情轻重程度,积累临床数据用于未来针对新冠肺炎这种疾病的科学性研究工作。


湖北省黄石中心医院放射

影像科邱晓明教授   

同一新冠肺炎患者前后4次CT检查同一层面病灶演变情况,可以看出超早期及消散期磨玻璃病变密度很低,肉眼识别存在一定困难,容易漏诊,而深睿AI识别非常准确。

2



AI战疫–远程会诊平台

抗疫战友: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深睿智能影像云构建生命的连线,搭建远程会诊平台。2月13日,深睿医疗用6个小时,为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他在湖北咸宁的援鄂医疗队之间,建立起一个远程会诊平台,为咸宁市每位重症和危重症患者提供精准的个性化治疗方案。AI在昆明和咸宁的1500余公里之间构建了一条生命的连线。


湖北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

工作新闻发布会

通过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远程会诊系统与咸宁市中心医院搭建了“云南-咸宁远程会诊平台”,为咸宁市每位重症和危重症患者提供精准的个性化诊疗方案。目前(2月24日),累计通过远程会诊重症、危重症患者37人,为29名患者影像资料提供诊断。

3



AI战疫–AI远程辅助诊断

抗疫战友:解放军总医院远程医学中心



解放军总医院远程医学中心首次应用人工智能(AI)影像辅助诊断技术,为火神山医院一老年新冠肺炎患者提供远程会诊指导。深睿医疗为本次远程会诊提供AI技术支持,运用人工智能的创新优势,为临床专家的远程会诊提供必要的影像辅助参考依据,调整临床用药和诊疗路径,更好的救治危重病人。

6类防疫物资,全国暂停出口!

从浙江义乌市商务局获悉,从5月10日起,全国范围将暂停以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出口新型冠状病毒检测试剂、医用口罩、医用防护服、呼吸机、红外体温计等医用物资和非医用口罩

上述消息来自义乌市商务局于5月9日在微信公众号发布的《关于出口防疫物资的热点问题解答》,义乌市商务局特别提醒,禁止通过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出口的仅限于医用口罩等“5+1类防疫物资”,并不是所有防疫物资都不能通过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出口。

所谓“市场采购贸易”,是一种贸易新业态、新模式,是指由符合条件的经营者在经国家商务主管等部门认定的市场集聚区内采购的、单票报关单商品货值15万(含15万)美元以下、并在采购地办理出口商品通关手续的贸易方式。

简单来说,“市场采购贸易”主要针对专业市场内“单小、货杂、品种多”的无票出口贸易,具有通关快、便利化、免征增值税等特点。

浙江义乌是全国最早试点“市场采购贸易”的地区。2018年,商务部等7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工作的函》,将试点推广至浙江、福建、湖南、广东、四川等地区的温州(鹿城)轻工产品交易中心、泉州石狮服装城、湖南高桥大市场、亚洲国际家具材料交易中心、中山市利和灯博中心、成都国际商贸城。

澎湃新闻了解到,义乌市于5月9日同时下发了《关于暂停市场采购出口特定防疫物资的通告》,提醒义乌市对外贸易经营主体,从2020年5月1日起,对伪报、瞒报通过市场采购贸易出口上述“5+1类防疫物资”的,一经查获,从严处罚。

义乌市商务局表示,“5+1类防疫物资”虽不能通过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出口,但仍然可以以一般贸易方式出口。

上述措施的政策背景是,近期,海关总署公布大量不合格防疫物资产品出口的案例。如5月9日海关总署公布全国海关近期查发出口防疫物资质量安全不合格批次清单,涉及不合格口罩总量达186余万个,并点名16家出口企业和与其相关的生产企业。

海关总署称,在全球疫情持续蔓延的特殊时期,为深化疫情防控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公共卫生危机,海关总署全面加强出口防疫物资质量监管,严格规范出口秩序。对于在出口环节查获的霉变、残损、受污、超出保质期以及经实验室检测质量安全项目不合格的防疫物资,除依法给予行政处罚、符合刑事立案标准的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外,还将采取下调信用评级、提高查验比例、依法暂停或取消有关资格资质、曝光违法违规信息等多种惩戒措施,使其“一处失信,处处受限”。

此前,商务部、海关总署、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三部委连续发布《关于有序开展医疗物资出口的公告》和《进一步加强防疫物资出口质量监管的公告》,要求全国规范防疫物资出口秩序。

义乌市商务局提醒称,如果5类医疗物资产品按中国质量标准出口,需提供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的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书(中国相关医疗器械产品注册信息在国家药监局网站www.nmpa.gov.cn动态更新);如按国外质量标准出口,生产企业应为医保商会公布的取得国外标准认证或注册的生产企业清单中的企业(即“商务部白名单企业”)。两类情况报关时均需提交出口医疗物资声明。

如果非医用口罩按中国质量标准出口,需不在市场监管总局提供的国内市场查处的非医用口罩质量不合格产品和企业清单之内;如按国外质量标准出口,生产企业应为医保商会公布的取得国外标准认证或注册的生产企业清单中的企业(即“商务部白名单企业”)。两类情况报关时均须提交电子或书面的出口方和进口方共同声明,确认产品符合中国质量标准或国外质量标准,进口方接受所购产品质量标准且不用于医用用途。

来源:澎湃新闻

医疗器械+人工智能 新风口来了?

新冠肺炎疫情让全球一度出现一罩难求、一机难求的局面。一罩指口罩,一机指呼吸机。医疗器械由此成为关注热点。

在医疗器械领域,我们的技术水平长期以来并不占优势,并且高度依赖进口。但如今,在人工智能应用上,经历了疫情的“大练兵”后,智能影像诊断、远程医疗等,让中国积累了更多自己独有的经验。

未来,医疗器械+人工智能,是否具有某种弯道超车的可能性?而上海在迈向科创中心的过程中,又能在这个潜力无限的创新领域抓住哪些机会?

多年差距艰难追赶

近几个月,吴东博士不断收到来自宁波、深圳等城市的邀约,希望她能带着新组建的医疗器械团队,入驻当地。但吴东暂时还在考虑中,上海的研发人才和技术积累,相对更有优势。

对上海的好感,缘起于2011年。那时,中国医疗器械水平发展严重不足,全球500强巨头企业不愿意错过庞大的中国市场,纷纷计划着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吴东曾任3M、柯惠的高管,2011年起供职于美敦力,她为公司的研发中心选址,当时有4座候选城市:北京、上海、深圳、天津,而她最终选择了上海。

10年过去了,但是吴东发现,国内的医疗器械公司,依然与国际上有很大差距。

以呼吸机为例。呼吸机的外壳设计和汽车外壳有相似性。用来控制呼吸动作的系统,也类似于汽车的控制系统。再者是电子系统、合成系统。把这些技术一一分解就会发现,医疗器械和汽车有极大相似性,所以这两个行业的技术人员时常互相流动。医疗器械行业中,50%以上的人才不是出自医疗专业,而是出自汽车等设备行业。

10年中,我国的医疗器械行业,也经历了与汽车业类似的发展过程:早期没有自主研发的动力,因为不需要研发,复制国外产品也能活得很好。中国市场足够大,只要产品便宜、质量不差,企业就能分到一杯羹。

然而,拥有复制能力,却未必掌握了核心技术。比如对呼吸机来说,核心是控制系统。它可以在病人不能呼吸时帮助呼吸;但是当病人自己有一些呼吸能力后,又会慢慢减少出气量,让病人的自主呼吸渐渐恢复。如果一台呼吸机,只知道不断给病人加气,那后果不堪设想。

“这个控制系统设计不是一两年能完成的,需要大量临床测试和调整。”吴东解释,此类技术改进,不可能一蹴而就,这就是国际大企业的“功底”。医疗器械面对的是生命,没有足够的临床验证,任何一个小细节都不能轻易改动。她说,最怕的是复制国外的设备,却不理解为什么这样设计,复制时又想当然进行自作聪明的改动,那样更加危险,“还不如完全不动脑筋复制下来”。

在美敦力担任全球副总裁期间,吴东还兼任康辉集团总经理。康辉是国内知名的骨科企业,“但研发动力依然不足,还是以复制国外产品居多。”吴东说。

医疗器械产品差异极大,既包括止血海绵,也包括医用磁共振成像等大型设备。基础领域涉及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传感器技术、信号处理技术、生物化学、临床医学、精密机械、光学、自动控制、流体力学等。因此,医疗器械的发展受基础工业水平影响。美国、欧洲、日本由于发达的工业基础,长期处于世界领先位置。

多年来,我国高端市场几乎被跨国公司占据,国内企业主要生产中低端、具有价格优势的产品,如中小型器械及耗材,仅有部分产品如监护仪、麻醉机、血液细胞分析仪、彩超和生化分析仪等具备出口实力。我们想要追上,非短时间可以达成。

但是此次疫情,给了这个备受关注的领域一针“强心剂”。尤其是远程问诊、人工智能、无接触自动化系统等,在疫情中大放光彩。医疗器械+新科技,在中国似乎迎来了一个风口。

只有AI能做到

乔昕从事医学影像行业已有30多年。第一次听说数字医疗,还是10年前的事。

当时,几大跨国企业已经开始意识到数字医疗的潜力,比如一台CT机,在普通人眼里只是一个大硬件,但它的后台,其实有40种以上的操作软件,每一个软件都意味着一项技术。CT机的购买成本中,软件占了一半。如果软件可以放在云端,供更多人免费下载使用,那么采购成本将会大为缩减。这就是“数字医疗”的发展潜力。

10年中,也有不少客户“吐槽”说,机器本身质量不错,就是软件操作起来非常麻烦,一点儿都不人性化。这些医疗软件需要受过训练的专业医生才能操作。但其实,软件如果设计得更人性化、更便利些,对操作者的要求就会降低,再结合数字化、智能化、互联网等技术,最终走向远程诊断、无人操作、人工智能的开发方向,似乎水到渠成。

“医疗器械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是大势所趋。”乔昕说,于是3年前,他毅然从世界500强医疗企业的高管岗位辞职,4个合伙人一起成立了深睿医疗。

3年中,深睿医疗研制出了单器官多病种全肺AI产品,如炎性、肿瘤、肺气肿、胸腔积液、骨折等疾病等,结合深睿医疗的胸部平片AI辅助诊断产品,可对五大类30余种征象进行检出诊断。仅针对肺炎疾病一类,就有约14种征象识别,如磨玻璃影、网格影、胸腔积液等,而这些都与此次新冠病毒引发的炎症相关。疫情期间,这款AI产品在对新冠肺炎相似征象进行强化后,直接在武汉疫情中有了用武之地。比如说,早期很淡的肺部磨玻璃影,在疫情期间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下,AI以其技术优势,可助力医生减少漏诊。它还有一个独特的5次随访功能。比如,病人前一次的CT检查显示,病灶占全肺体积的72%,这一次检查占比85%……由此可以精确观察疾病的发展过程,及时调整治疗方案。而这些精确的数据,用肉眼很难确认,AI做得更好。

疫情期间,深睿医疗先后向武汉各医院提供了40多套AI系统。曾为那位看夕阳的老人服务的上海援鄂医疗队也用这套系统帮助了许多病人。

那么,这套AI系统是如何研发出来的呢?

用大数据进行“培训”。设计者本身并不一定需要过硬的医学知识。简单来说,先找医生,对每一个肺部影像进行读片,并标注上相关疾病,再把影像—标注数据输入计算机。当数据达到一定规模后,计算机可以根据这些大数据“深度学习”,不断自我优化。数据量越大,计算机学习时间越长,判断结果也就越准。如今的人工智能读片准确率可以在98%以上,已经高于医生的平均水平。

两大优势得天独厚

清楚AI智能读片的研发过程,业内有一个普遍观点——相比其他国家,中国研发人工智能医疗器械,拥有两个得天独厚的优势。

其一,中国有大量的数据样本。计算机需要大批数据,不断训练算法,许多国家没有如此大的人口基数,疾病的数据量受到限制。另外,当医生数量不够多的时候,研发团队很难以合适的价格请大量医生去做数据标注这种工作。

“我们的研发成本中,至少有1/3用于数据标注。”一位研发人员解释。比如,一个影像中的相关征象,至少需要2个医生做标注,另2个医生做裁判,一个影像需要至少4个医生,这样标注出来的数据,才会相对准确,才有价值。而一些发达国家的人力成本,可能支撑不了如此大规模的数据标注,研发受到掣肘。

其二,中国有广阔的应用场景。我们医生的增长数量,远远赶不上病人的增长数量。面对数量庞大的患者、相对少的医生,远程和人工智能诊断在我国有大量需求。

对有些国家来说,这项新技术则不是“刚需”。正常时期,一些国家的医生可以花1小时只给1位病人看病。医生本身也有警惕心理,生怕人工智能会威胁自己的地位和收入,所以国外的研发动力实际上并不足。即便研发成功,推广也很难。 …

抗击疫情 会员在行动:费森尤斯收到暖心感谢信,时艰共克迎曙光

近日,费森尤斯医疗收到两封特殊的感谢信。在信中,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湖北省人民政府感谢费森尤斯医疗在疫情防控中切实履行社会责任担当,迅速反应快速支援、不讲条件不打折扣,用尽千方百计给予的大力支持,并希望费森尤斯医疗为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狙击战继续做出更大的贡献。

这两封感谢信传递着费森尤斯医疗与大家携手共抗疫情的感情,也见证着费森尤斯医疗从一而终全力以赴的责任和担当。

费森尤斯医疗将继续慎终如始,把疫情防控工作与医疗保障工作紧密结合,发挥专业精神秉承费森担当为抗疫工作提供有力支持,为全球抗击疫情贡献力量!

来源:费森尤斯医疗…

基于专利视角的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创新之路

随着全球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卫生意识的增强,医疗器械的市场需求持续增长,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占据全球市场的主要份额,且需求稳定增长。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升,对医疗器械产品的需求激增,医疗器械行业属于国家重点支持的战略新兴产业,政策层面对行业的支持力度加大,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增长迅速,高于全球平均增速,但由于存在与发达国家基础工业水平的差距,我国医疗器械产品以中低端为主,高端产品主要依赖进口,可喜的是在部分高端器械领域国内品牌已开始渗透,在《中国制造2025》的推动下,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将加快转型升级,高端器械国产化进程加速。

1 区域专利保护情况

从医疗器械行业在全球的专利分布情况可以看出,目前在九国两组织的专利申请量有45 万余件,其中美国是专利申请最多的区域,有120473 件专利,占全球总量26.2%,中国的专利申请量有98123 件,占总量的21.4%,居全球第二位,日本的专利申请量占全球总量的19.5%,居中国之后。

从申请趋势来看,中国先后在2011 年超过日本、2015 年超过美国成为全球医疗器械行业专利申请热度最高的区域,近十年间中国专利申请量占全球比重逐步提升至30.6%,近五年间这一比例又提升至36.5%,中国作为新兴市场的代表,处于高速增长期,成为全球医疗器械市场的强大推动力,同时可以看到目前美国和日本的专利申请量占全球的40% 以上,是中国之外专利布局最密集的区域,为中国企业的进入设置了较高的技术壁垒。

2 技术创新主体情况

从医疗器械行业全球申请人排名来看,TOP10 申请人来自日本、德国、荷兰和美国,日本企业有5 位,优势地位明显,日本企业的优势技术领域主要集中在医学影像领域,包括电子内镜系统、数字化X 射线成像系统、超声诊断和CT 等方向。

中国在医疗设备行业涌现出众多技术创新主体,技术实力最突出的中国企业列全球第21 位,为上海联影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其他技术创新突出的中国申请人还包括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东软医疗系统股份有限公司和先健科技( 深圳) 有限公司。从专利数量规模对比来看,中国企业的专利总量规模与国外领先企业存在比较大的差距,全球TOP10 企业掌握着全球25.7% 的专利技术,但随着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逐步提升,与国外领先企业的差距已开始缩小,从近五年的申请人排名情况来看,上海联影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的全球排名已升至第12 位。

3 热点技术方向

3.1 分子诊断检测系统

在遗传学疾病诊断、血液筛查、肿瘤检测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大大促进了分子诊断技术的快速发展,从专利申请来看,分子诊断检测系统方向技术创新较活跃,相比于免疫诊断检测系统、血液细胞检测系统、血糖诊断系统、生化分析检测系统等细分技术方向,其各年度专利申请量均处于首位,美国和中国近五年的专利申请活跃度均在30% …

840万设备采购!基层市场医疗器械配置大爆发



全自动生化仪、CT机、X光机(DR)、心电机、呼吸机、监护仪……


01
840万总预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备大量医疗设备


近日(9月20日),财政部官网最新发布了一则关于《望奎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设备采购项目公开招标公告》(以下简称《公告》)。

《公告》显示,黑龙江省绥化市望奎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对大批医疗设备进行招标采购,总预算金额为840万元,采购内容包括全自动生化仪、CT机、X光机(DR)、心电机、呼吸机、监护仪等多种大型医疗设备,项目将分为2包进行。

具体采购内容如下:

《公告》的发布,也就意味着望奎县社区卫生院的大型医疗设备采购正式开始。

02
2万亿财政资金直达基层,大批社区、卫生院建设全面升级


事实上,早在9月初,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就举行了例行吹风会。会上,财政部部长就新增2万亿元财政资金直达市县基层工作进展进行了介绍。

据国家财政部副部长许宏才介绍,2万亿元直达基层的财政资金,部分要用于安排公共卫生体系建设、重大疫情防控体系建设等常态化疫情防控资金支出。

不仅如此,8月下旬,财政部、国家卫健委、中医药管理局三部门还联合印发通知明确,将…

盘点|国产心血管器械上市公司十大金刚!

心血管是全球医疗器械第二大赛道,国内第一批心血管医疗器械上市公司主要以支架为主要业务。乐普、微创、先健在2009-2011年先后上市后,再无心血管企业上市,直到2018年上市公司蓝帆收购柏盛,心血管上市药企信立泰收购心脏支架公司桓晨、投资国内瓣膜企业金仕生物、电生理锦江电子等,再到2019年心脉、佰仁、赛诺、康德莱、启明医疗陆续上市,2020年沛嘉刚刚上市,未来2年内惠泰、心通、博迈等心血管企业也将陆续上市,心血管领域将有十余家上市公司,在资金持续向头部企业聚集的过程中,国内心血管领域进入新的竞争格局。


从心血管高值耗材市场情况来看,以美敦力、强生、波科为代表的国外厂商在中高端市场竞争激烈,带量采购下价格压力较大,且在政治因素的影响下,供货的不确定性因素也有。国内厂家像乐普、微创等企业在国家推动国产化替代的过程中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市场占比逐渐上升,同步加强全球化的销售布局。不过到目前,心脑血管介入产品,仅冠脉支架实现了国产替代,神经介入类产品、心脏电生理、起搏器、外周血管支架、颈动脉支架、球囊导管等配件、血管内超声等产品亟待国产替代,也是接下来国产替代加速的主要方向


无论是中美贸易战还是新冠疫情的侵袭,都加速了国产替代的步伐。人民币成为避风港,疫情下A股医疗器械板块大涨。政策层面也会更加扶持国内企业,随着港股18A、科创板和创业板注册制的陆续推出,加速了医疗器械创新企业融资通道,国内真正掌握核心技术的企业会在接下来的3-5年时间内迎来发展契机,通过上市融资、收购等,加速整合发展,而低端同质化企业将会被淘汰


从心血管“十大金刚”的产品及业务发展,我们可以看出:

  • 冠脉领域:支架业务持续增长,格局稳定。冠脉DCB、可降解支架成为增长新动力。

  • 结构性心脏病:TAVR持续火热,积极布局研发二尖瓣及三尖瓣修复/置换产品。

  • 电生理:业务增长快速,技术壁垒较高,未来可期。

  • 神经介入:高潜力细分赛道,未来收入增长点。

  • 主动脉及外周介入:壁垒较高,创新和整合空间较大。



国产心血管器械十大上市公司市值一览(截止2020年5月15日) 



来源:浩悦资本整理


从公司年报来看,心血管十大金刚公司收入增长平均超过38.1%,根据最新市值(截止2020年5月15日),浩悦资本统计发现,超过200亿市值的心血管巨头有3家,分别是:乐普医疗(300003.SZ)、微创医疗(00853.HK)、启明医疗(02500.HK)

  • 乐普医疗:无疑是心血管龙头企业。2013-2019年七年间,公司总营收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9.02%,净利润的CAGR为24.96%,可谓“增收又增利”。自2014年开始进行心血管全产业链的布局,心血管“器械+药品+医疗服务”三位一体,器械则重点发展支架、球囊、心脏节律。

  • 微创医疗:心脑血管各细分赛道全面开花——PCI手术基层下沉趋势明显,整体保持15%-20%增长,瓣膜与神经介入新上市的产品未来也将放量。

  • 启明医疗:乐普与微创都有超过20年的发展历史,启明医疗则是年轻的后起之秀。中国TAVR市场按复合年增长率65.0%大幅增长,启明医疗拥有中国首个获批的TAVR产品,拥有先发优势。目前,公司拥有全面的产品组合,涵盖四个心脏瓣膜的经导管解决方案及主要配套产品,包括TAVR、TPVR、TMVR及TTVR,未来可期。

最年轻的3家上榜公司则是启明医疗(02500.HK)、心脉医疗(688016.SH)、沛嘉医疗(09996.HK),分别成立于2009年、2012年、2012年。沛嘉医疗作为“后浪”,更是势不可挡!开启招股后,市场认购火爆,获1183.4倍超额认购,已启动回拨机制占比增至50%,冻资2,800亿,有望成为今年港股“冻资王”! 公司覆盖结构性心脏病与神经介入两大黄金赛道,属于蓝海赛道中的优质公司。

 

在心血管十大金刚中,启明医疗和沛嘉医疗是浩悦资本协助公司私募融资后,前后顺利上市的两家明星企业,也是浩悦资本作为专注中国医疗健康的精品投行,践行“价值挖掘”和“价值创造”的的典型案例。不仅在心脑血管器械领域,浩悦资本坚持在各个细分领域作为嫁接医疗事业与资本的桥梁,见证更多优秀的企业成功融资并陆续登陆资本市场。


国产心血管器械十大上市公司

医疗器械业抗疫成绩单: 谁在成长,谁掉队了

在疫情防控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医疗器械与医用物资就是前方战士的弹药和盔甲。有企业在疫情中迅速抓准市场需求脱颖而出,也有企业因未能及时“上车”而增长乏力。在医疗改革和疫情双重影响下,谁在疫情中突出重围?谁在疫情中黯然掉队?

从58家医疗器械上市公司的一季度业绩报告来看,医疗器械市场分化显著。在营业收入上,有5家企业进入10亿元俱乐部,也有10家企业营收未能破亿。其中,迈瑞医疗营收最高接近48亿元位于榜首,新华医疗营收超过17亿元,而明德医疗、佰仁医疗营收分别为0.29亿元和0.23亿元。振德医疗、九安医疗、达安基因营收业绩同比分别增长112%,99%、133%,达到7亿元、3亿元和5.8亿元。

在股价方面,英科医疗在2020年1月1日至3月31日期间,涨幅超过181%,尚荣医疗涨幅超过110%,振德医疗涨幅接近83%,包括三诺生物、正海生物、贝瑞基因等10家医疗企业股价则是负增长,冠昊生物股价跌幅显著,为14%。

检测、呼吸机设备大火



自疫情发生以来,各类呼吸机产品成为了抢手货,一度有市无价。由此,分别在有创呼吸机和无创呼吸机领域领跑的迈瑞医疗和鱼跃医疗业绩也迎来爆发。

迈瑞医疗4月28日晚间发布一季度报显示,企业期内实现营收47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13亿元。对于这样的“好成绩”,迈瑞医疗方面表示,生命信息与支持产线“全线爆发”,监护仪、呼吸机、输注泵销量提升明显;医学影像产线的便携彩超、移动DR等多种仪器也在疫情期间实现销量增长。

鱼跃医疗一季度报显示,企业期内实现营收13.9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3.8亿元。一季度,鱼跃医疗的无创呼吸机等呼吸类产品、红外额温枪等体温检测类产品及“洁芙柔”手消等消毒感控类产品的出货量大幅增长,促使业绩提升。

迈瑞医疗股价在2020年1月1日至3月31日期间涨幅达到44%,鱼跃医疗股价涨幅更是达到79%。

呼吸机概念尽管仍旧火爆,不过一位资深医疗器械领域人士对第一财经记者指出,呼吸机增容扩产并不容易。不容回避的事实是,由于产业起步晚,呼吸机核心技术和关键元器件仍掌握在国外厂商手中。因部分零部件来自目前疫情严重的欧洲和美国,物流受阻,供应链脆弱。

北京鼎臣管理咨询有限责任公司创始人史立臣则认为,疫情期间呼吸机的大幅增长可持续性不强。不过疫情对国产呼吸机品牌来说是个很好的出口机会,但由于技术壁垒的问题,国产呼吸机要实现替代进口产品还很难,国内企业仍需加大研发、创新力度。

除了呼吸机这一治疗刚需产品外,检测设备突围显著。截至4月24日,全国新冠病毒检测试剂注册证已经增至30张。

达安基因在2020年第一季度净利润约2亿元,而去年同期仅为2826.45万元。净利润同比增长535%;华大基因一季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达到1.4亿元,同比增长42.59%。

川财证券分析认为,当前全球范围内,新冠检测仍存在较大缺口。由此推测,主营业务涉及新冠病毒检测的企业未来业绩有望持续增长。

此外,记者还注意到,万东医疗净利润增幅显著,达到868%。公司方面表示,因2020年第一季度受疫情影响,公司相关产品移动DR销售量增加,导致2020年一季度净利润大幅增长,因此公司预测2020年半年报的累计净利润较上年同期将有所增长。

谁在疫情中掉队?



在2020年一季度营收上,和佳医疗、爱朋医疗、明德医疗、楚天科技、赛诺医疗一季度营收同比分别下降58%、46%、39%、36%、28%;净利润同比增长率上,楚天科技、透景生命、开立医疗、和佳医疗、博晦创新、新华医疗、明德医疗、九强生物、迪安诊断分别下降了536%、221%、168%、144%、138%、94%、87%、78%、75%。

和佳医疗于2020年4月25日披露一季报,公司2020年一季度实现营业总收入1.3亿,同比下降57.9%;实现归母净利润-2931.6万,较上年同期下降144%;爱朋医疗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0.37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46.67%;其中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887.3万元,较上年同期下降41.8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382.8万元,较上年同期下降72.46%。

对于业绩下降原因,爱朋医疗解释称,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公司延至2020年2月17日复工。复工后销售、研发、行政管理等业务岗位较长时间以远程办公为主,市场和销售人员无法正常开展商务交流、新客户开发等工作,公司整个经营管理受到影响。受疫情影响,全国各地医疗机构均以防疫和新冠肺炎患者救治为重点,门诊量、手术量同比显著下降;公司主营产品微电脑注药泵、鼻腔护理喷雾器整体采购需求下降,对公司销售业绩造成较大影响。

楚天科技一季报显示,公司2020年一季度实现营业总收入2.6亿,同比下降36.1%;实现归母净利润-2721.4万,同比下降535%。

天风证券研报认为,疫情过后,国家有望加强医疗卫生领域的投入,提升社会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包括提升ICU配置、提高基层诊疗能力建设、加强居家个人医用防护水平等,将对医疗卫生行业产生深远的影响,医疗器械行业会迎来自己的春天。

来源:第一财经…

手术灯无影灯平衡臂吊臂 / 上海·奉贤区 / 唐先生 15800789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