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程超声机器人超声技术研讨会,院企携手并肩共促超声创新发展

2020年9月5日,由上海超声诊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同济大学超声医学研究所、同济大学附属上海第十人民医院超声医学科主办,华大智造云影协办的《超声创新技术研讨会-远程超声机器人的临床应用》在上海十院顺利举办。
上海十院王威琪院士、上海医学会超声分会主委、华大集团副总裁杨爽等相关领导出席开幕式并发表致辞。
王威琪院士表示,远程超声机器人通过我们专家的操作,可以不受地理位置的限制,再加上5G网络的加持,赋予人工智能的大脑,为超声医生带来便利。
王文平院士表示,远程与人工智能是一个未来发展的方向,相互的交流才会产生火花,共同为医学诊断提供更多的方式。
杨爽表示,华大智造作为生命科学研究机构,我们有义务去提供、引领更多的生命科技工具智造。将融合创新的力量,包括5G 、AI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等技术,创造真正的所谓“防大于治”的工具体系,造福人类。
此次大会上,上海超声诊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华大智造云影携手成立“远程超声机器人联合实验室”,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徐辉熊副院长,华大智造云影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伍利作为代表进行协议签署仪式。
基于上海超声诊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科研平台以及华大智造云影的远程超声机器人诊断系统,双方将在超声领域发挥各自优势,促进医联体建设和分级诊疗,加快机器人,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技术与超声医学融合发展和落地应用,推动传统超声诊疗服务模式的转型。
据悉,由华大智造自主研发的远程超声机器人已于5月8日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三类医疗器械认证,并在今年3月获得面向欧洲市场的全面质量保证体系CE认证。它融合了机器人技术、远程实时控制及高分辨率超声成像等前沿科技,创造性地突破了传统超声诊断方式的时空局限,为紧密型医联体、“新基建”下智慧医疗的发展创造条件。
在抗击新冠疫情期间,华大智造远程超声机器人也积极支援武汉黄陂方舱医院、雷神山医院、武大中南医院等疫情一线。数据显示,该机器人目前已跨越超过20个省市地区、3000多公里,帮助医生远程、实时会诊病患,避免交叉感染。
来自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徐辉雄教授,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吕发勤教授,深圳罗湖医院集团熊奕教授,浙江省人民医院彭成忠教授,克拉玛依市中心医院秦川教授,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陈磊教授上海健康医学院附属周浦医院超声科宋烨教授等专家进行学术专题报告,探讨超声影像的前沿科技,分享远程超声机器人的临床应用。同时,现场在上海十院利用远程超声机器人连线崇明岛分院,进行远程超声会诊。
最后,本次大会在中国医学装备协会超声装备技术分会毓星教授的总结中落下帷幕。他表示远程超声机器人是在中国医用超声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在5G条件下,为超声设备插上了一只翅膀,而我们期待的另一只翅膀,便是我们的人工智能。未来,一旦超声机器人具有自动识别诊断的能力,真正实现远程、智能、自动化扫查,这也是我们超声医师,科学家,工程师尚待完成的历史担当。上海超声诊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致力于超声诊断及超声治疗创新技术的研制、开发和应用,是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基地;华大智造云影作为全球领先的医学影像智能科技公司,致力于创新赋能医学影像,让优质医疗资源近在咫尺。此次研讨会的成功举办,双方将继续深化院企合作,强强联合,突破超声医疗行业共性与关键技术,引领行业技术进步,真正实现分级诊疗和专家资源下沉。
关于华大智造深圳华大智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华大智造)秉承“创新智造引领生命科技”的理念,致力于成为生命科技核心工具缔造者,专注于生命科学与医疗健康领域仪器设备、试剂耗材等相关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为精准医疗、精准农业和精准健康等国计民生需求,提供实时(Real Time)、全景(Whole Picture)、全生命周期(Life Long)的全套生命数字化设备和系统解决方案。 关于华大智造云影华大智造云影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是华大智造下属子公司,是全球领先的医学影像智能科技公司,通过融合了包括机器人、自动化、人工智能、5G无线通信、区块链、云计算、机器视觉、三维图像重建等最前沿的科技技术,让创新赋能医学影像,拓展时空边界,将优质的医疗资源做到人人可及。作为深圳华大智造内部孵化的机构,自主研发的远程超声诊断系统MGIUS-R3于2017年10月正式对外发布,2020年5月8日获批全球第一个NMPA 三类远程超声机器人注册证。 

Angew Chem:中南大学利用纳米人工酶进行癌症免疫治疗

2020年2月11日讯 / /–理论上,我们的免疫系统可以检测并杀死癌细胞。不幸的是,肿瘤已经准备好应对这些攻击。尽管有现代的癌症治疗,转移和复发仍然是一个主要问题。
而增强抗肿瘤免疫现在成为可能,这要归功于模仿酶的碲化铜纳米颗粒,尤其是在NIR-II光照射下。正如中国科学家在《Angewandte Chemie》上所报道的那样,这一过程会在肿瘤细胞中诱导氧化应激,破坏其免疫抑制状态并触发炎症过程.
图片来源:Angewandte Chemie
所谓的”纳米酶”是”催化免疫疗法”的热门候选疗法。这些纳米颗粒的结构与生物酶完全不同,但它们能模拟生物酶的催化活性。它们比天然酶更容易制备,而且更便宜、更稳定。
中南大学的Wansong Chen和You-Nian Liu合作,现在推出了一种新的纳米酶:碲化铜纳米颗粒(Cu2-xTe),它模拟了谷胱甘肽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的活性。
这种纳米酶的活性是由于铜离子在两种氧化态之间的转换。底物是谷胱甘肽,一种抗氧化剂,在肿瘤细胞中的浓度明显高于健康细胞。这就是纳米酶只在肿瘤细胞中起作用的原因。
此外,它们还吸收NIR-II光(波长在1000到1350纳米之间的近红外光),导致它们所在的环境升温。这种作用强烈地增加了纳米酶的类酶活性。在治疗中,NIR-II照射可选择性地应用于肿瘤。
在肿瘤细胞培养和荷瘤小鼠身上进行的实验表明,使用纳米酶和NIR-II照射会引发一系列细胞反应,大大增加肿瘤内的氧化应激,最终导致细胞死亡。
同时,肿瘤周围微环境对免疫过程的抑制解除。相反,促进炎症的物质被释放并触发免疫反应。效应T细胞浓度升高也支持了这个结论。因此,免疫系统能够学会防御转移,并建立”免疫记忆”来防止复发。
参考资料:
Liu Younan et al. Artificial Enzyme Catalyzed Cascade Reactions: Antitumor Immunotherapy Reinforced by NIR-II

Sci Rep:如何利用太阳能杀死癌细胞?

2020年2月11日讯 / /–科学上的突破并不总是发生在实验室里。密歇根州立大学(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的研究人员Sophia Lunt和Richard Lunt认为,他们的许多突破都是在社区散步时发生的。
这对夫妇一步一步的研究揭示了一种利用传统太阳能技术检测和攻击癌细胞的新方法。发表在最新一期《Scientific Reports》上的研究结果显示,光激活荧光染料在疾病诊断、影像引导手术和特定部位肿瘤治疗方面取得了显着进展。
图片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我们已经在乳腺癌、肺癌、皮肤癌细胞系和小鼠模型中测试了这个概念,到目前为止,它看起来都非常有希望,”密歇根州大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家Sophia说。
Johansen Crosby捐赠的化学工程与材料科学教授Richard表示,尽管这些发现在癌症领域应用的可能性最大,但他们的发现具有在其他领域应用的潜力。
他说:”这项工作有潜力将荧光探针转化为广泛的社会影响,其应用范围从生物医学到光催化–光加速化学反应。我们的太阳能研究启发了这个癌症项目,反过来,聚焦于癌细胞也推进了我们的太阳能电池研究;这是一个惊人的反馈循环。”
在与Lunts的联合努力之前,用于治疗和诊断的荧光染料,又名诊疗试剂,有缺点,如低亮度,对细胞的高毒性,组织穿透性差和副作用。
通过光电调谐用作诊疗试剂的有机盐纳米颗粒,Lunts夫妇能够在一系列癌症研究中控制它们。诱导纳米颗粒进入无毒区域可以增强成像,同时将其推入光毒性或光激活范围可以产生有效的肿瘤现场治疗。
关键是要学会独立于它们的光学性质来控制它们的光活性分子的电子元件,然后迈出一大步,以一种新的方式将这种认识应用到一个看似毫不相关的领域。
Richard最近从他把光伏转化为太阳能玻璃的工作中发现了电子调节这些盐的能力。Sophia一直在研究癌细胞特有的代谢途径。当Lunts夫妇在散步时讨论太阳能玻璃时,他们发现了两者之间的联系:太阳能电池中活跃的分子也可能被用来更有效地瞄准和杀死癌细胞。
1000英里的旅程
他们的散步一开始并不科学。Lunts夫妇在普林斯顿大学相遇后不久,Richard就搬到了另一所大学。为了维持他们的异地恋,他们安排每天打电话。来到MSU后,个人的学术生涯需求取代了地理距离,成为对他们繁忙生活的挑战。
为了每天联系,他们每天晚上一起散步。无论晴雨,他们都会进行两英里的散步,而且经常进行科学讨论。Sophia说,他们散步的三个关键是有意识的好奇心、毅力以及不同领域和视角的融合。
她说:”我们谈论科学、职业生涯的战略规划和各种资助。我们互相交换想法。我们不断地交谈,对某个特定的话题或挑战进行头脑风暴,常常会带来令人兴奋的’顿悟’时刻。”
他们的步行帮助他们克服了许多挑战。
“我们最初的实验结果并不如预期的那样;我很惊讶我们没有放弃,因为一开始这个想法看起来很疯狂。” Richard说。”为了搞清楚如何做这项研究,我走了很多路。”
显然,结果是值得的。未来的研究工作将致力于提高诊疗试剂的有效性,减少毒性和副作用。Lunts夫妇已经为他们的工作申请了专利,他们期待着最终将他们的光活性分子发现推向临床试验。
Richard笑着说:”尽管那样会多走很多路。”
参考资料:
Sophia

Sci Rep:用超声攻击转移性乳腺癌

2020年2月11日讯 / /–药物可以通过淋巴系统安全地到达癌变淋巴结,然后利用声波在淋巴结内释放。日本东北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患有转移性乳腺癌的老鼠身上测试了这种疗法,并在《Scientific Reports》杂志上发表了他们的研究结果。
领导这项研究的日本东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师Tetsuya Kodama说:”我们相信,我们的技术有潜力被开发成一种治疗被转移性肿瘤细胞侵犯的淋巴结的新疗法。”
图片来源:Scientific Reports
这种治疗方法是向盆腔淋巴结内注射含有抗癌药物的囊泡。囊泡通过淋巴系统到达腋窝淋巴结,从而影响乳腺癌的转移。当高功率超声应用于腋窝时,囊泡破裂,导致靶向药物释放。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癌症,并导致最多的癌症相关死亡。在晚期,癌细胞可以脱离原来的肿瘤,通过淋巴系统转移到淋巴结,然后转移到身体的其他部位。
如果有一种安全有效治疗淋巴结转移的方法,可以改善疾病预后。目前可用的治疗是高度侵入性的,可能有严重的副作用。
Kodama和他在日本的同事们之前已经在患有一种乳腺肿瘤的老鼠身上测试了他们的治疗方法,这种肿瘤会产生淋巴结转移,生长缓慢,边界清晰。在这项研究中,他们尝试了治疗由乳腺癌引起的侵袭性转移。
该团队首先使用超声波成像技术来追踪无药”声脂质体”(含有气泡的囊泡)在小鼠淋巴系统中的运动。他们能够确认注射到盆腔淋巴结的脂质体移动到腋窝淋巴结,并在那里定居。
然后他们将乳腺癌细胞注射到另一组小鼠的盆腔淋巴结。癌细胞迅速到达并侵入腋窝淋巴结。
随后他们将声学脂质体携带抗癌药物阿霉素,然后注射到盆腔淋巴结。在注射后的同一天和第三天,在腋窝处施加高强度的声波,使脂质体破裂并释放药物。
该研究小组通过使用一种监测癌症生长的生物发光技术,以及在显微镜下研究切除的淋巴结的方法,发现这种疗法可以有效杀死癌变组织。
研究人员表示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确定最佳的注射频率和治疗体积,以预防淋巴并发症。
参考资料:
Tetsuya Kodama. Use of a Lymphatic Drug Delivery System and Sonoporation to

卫健委临床检验中心通知 2021年全国临床检验室间质量评价






  2020年7月20日 发布

各参评单位实验室:

        室间质量评价(以下简称室间质评)是临床实验室保证和改进检验质量的重要手段,也是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行政管理和实验室认可的基本要求。国家卫生健康委临床检验中心(以下简称临检中心)自1982年起开展全国临床检验室间质量评价活动,为保证和提高我国临床检验质量,推进临床检验规范化,起到积极作用。为做好2021年度全国临床检验室间质量评价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一般情况

        1. 临检中心2021年室间质量评价计划及相关信息见《国家卫生健康委临床检验中心2021年临床检验室间质量评价计划》(以下简称计划书,与本通知同时发出)。

        2. 临检中心室间质评信息处理采用基于互联网的室间质评信息系统,室间质评申请、检验结果与相关信息回报、统计分析图表获取等通过信息系统完成。室间质评信息系统运行网站为国家卫生健康委临床检验中心(http://www.nccl.org.cn),信息系统及其使用说明参见网站相关介绍。计划书内容及本通知涉及各种技术文件也可在网站获取。

        3. 临检中心向参评实验室收取室间质评费用,用以维持室间质评计划运行。

        二、申请

        1. 2021年室间质量评价申请日期为自通知发出之日起至2020年11月30日,各参评实验室应在截止日期前提出申请。由于每年购买或制备的质控品数量有限,各专业随质控品数量剩余情况可能随时截止,望尽早申请,先到先得。

        2.(一) 2021年之前已参评的单位请直接网上申请,用本单位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国家卫生健康委临床检验中心主页(http://www.nccl.org.cn),完整填写“国家卫生健康委临床检验中心2021年临床检验室间质量评价申请表”后,直接提交,并在“室间质评申请”处核对提交的信息,以及“质评费用查看”处核对申请项目的缴费明细。

        (二)2021年新参评单位需到国家卫生健康委临床检验中心首页“新用户参加全国室间质评申请流程”点击填报处填写并提交用户信息,提交申请10个工作日后到预留邮箱中查询实验室编码,将获取的实验室编码作为用户名和初始密码再次登录国家卫生健康委临床检验中心网站,完整填写“国家卫生健康委临床检验中心2021年临床检验室间质量评价申请表”后提交;并在“室间质评申请”处核对提交的信息,以及“质评费用查看”处核对申请项目的缴费明细。(如需修改已提交的申请,请发送邮件至EQA@nccl.org.cn)。

        3. 提交申请表后,请尽快交纳室间质评费用。详细交费说明见本通知附页(网上附件),请转交所在单位财务部门,按附页说明交费,以避免财务差错或影响室间质评活动。请将室间质评费用统一汇款至:

        户    名:国家卫生健康委临床检验中心

        开户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北京崇文门外大街支行

        帐    号:0200000509014494542

        联 系 人:于双双  …

核心元件依赖进口:《2020年中国医疗影像产业链研究报告》

近日,亿欧智库发布《2020年中国医疗影像产业链研究报告》,报告以数据为基础,从中国医疗影像市场整体情况出发,对下-中-上游角度拆分中国医疗影像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进行深入分析,其中中游的主机设备和核心部件、上游原材料和电路是国产医疗影像突破的重点领域,也是本报告的重点。

01、国产仍在成长期,发展潜力较大



受制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中国医疗器械行业整体起步较晚,2010年整体规模仅为179亿美元。随着国家整体实力的增强以及工业基础的提高,2010-2017年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市场规模复合增长率达到19.8%,远高于全球3.4%,2018年中国医疗机械总体市场规模达到757亿美元。

其中医疗影像是中国医疗器械规模最大的细分市场,占比达16%,从产业链上看,国产医疗影像技术多数仍在成长期,相比全球技术发展落后大约5-10年,呈现越往上游国产化能力越弱的状态。

面对广阔的下游市场,国产医疗影像仍然面临较大的发展潜力,2017年中国医疗影像市场规模达到511亿元(73亿美元),占全球医疗影像市场17.4%;2010年至2017年中国医疗影像市场规模的复合增长率达到6.5%,远超全球增速1.0%。


02、国产化程度最高的三大领域


从数据来看,我国完成国产化程度最高的三个领域分别为DR、超声、CT三个领域。


DR



2000年以来,随着国家支持和医疗需求的推动,DR销量在2012年达7000台,且近年来年销量持续增长,2018年全年销售达17000台,按照5%~8%销量增速预测,我们估计2019年DR销量在18000台左右。

自十三五以来,政府强力助推基层医疗建设,以及推行分级诊疗制度,促使DR行业出现集中采购项目潮,且集采主要为静态DR。政策的支持推动了DR行业的增长,同时也提前释放了基层采购需求。从数据上我们可以看出,DR目前处于5%~8%的低速增长阶段,而且DR属于耐用性医用设备,设备更换周期长。在“十三五”结束后,集采项目将大幅减少,常规静态平板DR配置空间将大幅压缩。

目前我国人口是美国4.26倍,但人均DR数量美国是我国的13.72倍,DR市场跟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巨大。以美国为标准,我国DR市场的增长机会是巨大的,但这与我国经济水平提升、公共资源建设计划以及未来X射线检查技术发展有关。

就DR行业来说,已经朝着动态DR、移动DR、乳腺DR等方向发展,这是技术、用户需求的共同牵引。目前动态DR技术已成为行业最稳定、最前沿的临床应用技术,市场已经在演绎动态DR取代静态DR的逻辑。未来,随着变焦点3D、旋转扫描能谱探测器、单光子探测器、动态压缩感知等技术的发展,DR产品将迎来进一步的发展。

超声

国内在超声治疗领域起步稍晚,于20世纪50年代初才只有少数医院开展超声治疗工作,70年代有各型国产超声治疗仪,超声疗法普及到全国各大型医院。相比国际市场,国内市场集中度较低,呈现出企业数量多、单个企业规模偏小、技术水平偏弱、产品竞争同质化等特点。然而,随着企业自主创新意识的不断提升,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政府对医疗器械行业的政策扶持,国内医疗器械市场逐步健康发展,同时涌现出一批技术领先的龙头企业,将逐步完成进口替代。

我国超声诊断设备行业起步较晚,但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专业门类齐全、产业链条完善、基础雄厚的产业体系。2016年,中国超声诊断设备市场已达11.5亿美元,并预计在未来几年保持着6%左右的年增长率(高于全球3%的增速),预计2022年,中国医用超声诊断设备市场规模将达15.8亿美元。

CT

近年来64排以上CT市场由进口厂商垄断,国产品牌目前仍以中低端产品为主,与此同时,国产品牌市场占比不断提高,未来进口替代市场发展前景较好。

2012-2016年CT国内外品牌占比

国产与进口CT存在技术代差,主要以16排CT产品为主。由于高端CT存在很高的技术壁垒,且国内缺乏核心元部件生产能力,目前高端CT产品国产品牌较少,仅东软和联影目前推出了128层CT,其他厂家主要产品仍为64层以下CT,主要为16层CT。GE、西门子、飞利浦、东芝等目前CT产品线齐全,高端产品技术优势领先,可进行例如CTA、心脏快速成像、肺部低剂量扫描等多种临床扫描功能,相比而言国产产品仍有较长的路要走。

国内相关政策方面,分级诊疗政策打开基层市场蓝海,影像设备需求侧增长。分级诊疗是医疗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目标为合理疏导和再分配医疗资源,促进医疗资源下沉,从而提升基层医疗机构诊疗能力。



03、核心配件仍被国外掌握



医疗影像产业链可细分为六个环节,分别为原料生产、零部件生产、核心组件制造、主机制造、系统集成和医院,目前国产器械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政策加持下,越来越多的国产械企研发出了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在主机制造和系统集成等方面得到突破,但大部分核心部件和高端设备主机制造仍依赖海外,而在信号链和传感器领域几乎还由国际龙头控制



医疗影像主机总体向更清晰、更快速、更安全、更便携、更智能五大趋势共进发展:更清晰指的是成像质量上的提升,如DR的高精度机型、超声的高端机型、MRI高场强机型都是在成像精度上的提升;更快速指的是成像速度的加快,如MRI的高速成像趋势;更安全指的是人体在放射性环境中的时间减少以及检测环节的安全性提高;更便携指的是部分设备的小型化发展,如掌上超声;更智能是与AI相结合提高部分性能。



医疗影像主机五大趋势向上游传导,倒逼上游信号链及传感元件等升级,其中信号链升级在产业链发展趋势中作用明显,其主要向降低功耗、提高速率、提高成像质量、提高集成度四大方向发展。


而从公布的数据来看,目前国内的原件生产商技术升级速度已经明显追不上主机生产商的技术升级进度,因此才会出现国产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器械仍然需要使用进口元器件的窘境,而这一现状也适用于国内很多工业领域,相信未来,根据主机倒逼零部件生产商升级的原则,国产器械迟早能够用上国产的核心部件。 …

第4代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投入使用

7月27日,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副院长、胸外科主任医师田辉在操控第4代达芬奇手术机器人为患者手术。

日前,第4代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胸外科投入使用。该手术机器人具有创伤更小、治疗更精准等特点。新华社记者 王凯 摄影报道

7月27日,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的医生在协助主刀医生操控第4代达芬奇手术机器人为患者手术。

7月27日,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副院长、胸外科主任医师田辉在操控第4代达芬奇手术机器人为患者手术。

7月27日,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的医生在协助主刀医生操控第4代达芬奇手术机器人为患者手术。

来源:新华社

爱博医疗成功登陆科创板 打造眼科创新引领企业



7月29日,爱博诺德(北京)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股票简称:爱博医疗;证券代码:688050)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科创板上市仪式在上交所隆重举行。本次共公开发行2,629万股,发行价33.55元/股,开盘价为188.88元,较发行价上涨462.98%。



爱博医疗此次募集资金总额88,202.95万元,将用于眼科透镜和配套产品的产能扩大及自动化提升项目、高端眼科医疗器械设备及高值耗材的研发实验项目、爱博诺德营销网络及信息化建设项目及补充流动资金等。今后,爱博医疗可通过扩大产品产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通过发挥公司技术优势,实现进口替代;通过引进先进设备并提高生产的自动化水平,降低成本。





作为一家以研发创新为本的企业,爱博医疗将始终坚持对产品研发、技术创新的持续投入,在巩固国产人工晶状体技术领先地位的同时,不断拓展产品方向,开发眼科全系列医疗产品,包括植入类眼科耗材、手术器械、手术设备、视光产品、眼科制剂等,覆盖白内障、屈光不正、青光眼、眼底病变等诸多领域,提升中国自主品牌价值。



未来,爱博医疗将以开发眼科全系列医疗产品为中长期发展目标,成为国内眼科医疗领域的创新型领军企业。

7月28日晚,爱博医疗还举办了盛大的科创板上市暨公司成立十周年答谢晚宴,一直关心和支持公司的各级政府领导以及各个领域的专家共同见证了爱博医疗的重要历史时刻。来自全国各地的股东、投资机构、供应商、代理商等300余人与爱博诺德公司的员工欢聚一堂,共同庆祝盛事。

来源:爱博诺德公司

AI赋能 生命信息数据成为急救“先锋”

        近日,人工智能医疗器械创新合作平台召开了2020年第一次管理委员会暨2020年上半年工作总结会,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技术审评中心(以下简称器审中心)为牵头单位的医疗数据应用技术研究工作组(以下简称工作组)汇报了工作情况。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重症监护(ICU)等科室的临床管理和重症患者生命信息监护等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工作组汇报了在疫情防控期间在重症医学上所取得探索性成果。

        据悉,工作组在疫情防控期间联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以下简称解放军总医院)、北京协和医院、四川省人民医院、绵阳市中心医院、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术木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积极响应前方医院的临床需求,针对重症海量数据管理、误报警频发和报警疲劳、数据漏诊和误诊等问题,在武汉红十字会医院、武汉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武汉武昌医院搭建了生命信息数据远程ICU/CCU管理网络平台(以下简称平台)。该平台为更好更快地医治重症患者,打赢疫情阻击战发挥了较为重要作用,但后续仍有诸多问题需要解决。

        强强联合 打造移动ICU
        3月8号,四川省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黄晓波在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重症病房的患者床前启动平台,平台另一端在线的有四川省人民医院的7位专家和北京301医院、北京协和医院的专家。通过平台,图像实时传输到每位专家那里,供专家进行病例讨论,商讨最优的治疗方案。根据后方专家的要求,患者重新做了一次做心脏彩超。

        “这个平台可以把我们查房的情况线上连线,通过调整摄像头,后方专家可以掌握超声、影像学动态、患者药量等实时状况与重症患者的生命体征等第一手的资料,全面理解患者病情的变化。”黄晓波介绍。

        “不同于各大医院现在做的远程会诊平台,我们所做的远程管理平台实际是一个移动ICU/CCU的平台。在去年10月份左右,我们就已经跟深圳迈瑞医疗团队讨论改造心电监护信息化整合方案,做了部分样机并把远程ICU信息接入硬件中,然后在我们院的CCU心脏监护室做了20多例患者的实时在线监测。” 解放军总医院研究生院院长兼心血管学部主任陈韵岱指出,平台建立的目的之一是想解决ICU误报警频发的问题。

        北京协和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隆云表示,大数据和远程会诊比较热门,我国某些偏远区域对两者的结合有着较大需求。工作组成员一直在进行这方面的探索,此前所做的工作在此次疫情中得以适时应用。工作组类似于业内人士组成的专科联盟,大家一起探索重症医学学科的发展方向。

        “平台的成立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实际上,大家并不是在疫情出现后才考虑建设这个平台。在武汉抗疫期间,工作组成员就在想能不能将医院的局域网和国家级专家资源整合到一起去救助生命危重症的患者。”绵阳市中心医院党委书记王东表示,受到非典时期和新医改的启发,他一直在反复思考,如何运用信息化的手段,做好远程生命信息数据的监测工作。此前,绵阳市中心医院已建成了局域网,连接部分县级医疗机构的数据。

        据介绍,经实际运行,该平台初步实现了重症患者生命信息数据和ICU/CCU医疗资源共享、优化了重症患者的报警响应和临床决策流程,能够减少数据漏诊误诊等医疗差错,提高临床工作效率,降低前方医生护士工作压力和劳动强度。

        问题待解 智能升级仍需时日
        在上述专家看来,平台不仅能代替现有的重症监护室中分门别类的监测平台,采集且同时连续存储信息,还能将相关数据进行标测,进行对外参数融合分析等。不过,作为一个“新生儿”,其成长完善还需要解决诸多问题。

        “比如获取数据的方式。平台需要获取哪些数据、数据获取之后展示的格式是什么、输出的内容是什么等等都需要进一步探讨。此外,获取数据处理完后,还需要人工智能技术去分析解读数据,辅助我们诊断疾病。否则平台数据量过大,人力消耗太多——我们现在也正在想办法迈出这一步。”隆云说。

        陈韵岱认为,在完善平台体系的过程中,需要提高对于危重症患者数据的精确采集,根据综合性多生命参数的采集来评价患者的临床预后和转归,指出多生命参数对于下一步干预策略上的指导意见。此外,她也同样指出了平台人工智能应用的相关问题,如平台的智能化应用不仅需要各种设备厂家投入成本升级系统,而且多个设备的不同厂家还需要互相开放的接口,进行信息化兼容。

        “工作组希望将各个医院的远程平台对接与共享,但现在有信息孤岛的存在,不仅需要技术的投入,而且还需考虑到一些贫困地区、边远地区或者社区医院没有相关的设备或者局域网络。目前只有一些较为大型的医院有这样设备存在实现对接的可能性。”王东认为。

        “一些县市医院与省级医院的理念和设备相差较远,如何把省市县医院的数据打通,还需要摸索。”黄晓波以四川省人民医院为例,介绍了该院花了两年时间搭建的6家医院内部平台所遇到的问题。如在理念推广的过程中,需要跟省级药监部门乃至国家药监局、国家卫健委、科技部等部门沟通;在硬件上,需要开发系统的算法、存储方式,实现信息安全等。之后,如何打通医保通路也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任重道远 建立医学数据联盟
        据悉,在建设平台的过程中,针对生命信息数据实时分析和24小时多参数生命信息数据总结分析的临床需求,工作组提出并正式申请了“一种多参数监护设备数据分析报告生成系统及方法”发明专利。尽管“小有所成”,但多位专家认为工作组在完善平台体系中依然任重道远。

        陈韵岱认为,后续的工作应聚焦三个方面。一是让信息的采集和分析更加标准化;二是在获取数据与记录之后,还需将大量标准化的数据形成有价值的数据库;三是建立预警模型,通过数据了解重症患者的病情,助力病人救治策略的后期选择和情况跟进,使其真正起到远程移动ICU的指导作用。

        “我们希望求同存异,尽可能的覆盖志同道合的医院,一起收集数据,建立中国重症医学数据联盟;破除技术阻碍,完成数据采集、数据输出、数据信息标准化、人工智能开发等工作,在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上更进一步;要遵守国家法律法规,通过标准流程,保证数据安全。”隆云介绍。

        王东指出,远程的数据传输需要局域网来对接,希望基层能建立更多局域网,这有利于医院内部对危重症患者数据的管理,减少人力资源成本,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同时,作为工作组的一员,应推广远程数据管理让基层的患者少跑路,让数据多跑路,达到优质资源下沉。此外,还需最大化应用平台来避免专家资源的不足和专家资源的浪费。

        “我们和武汉红十字会医院申请了新冠患者出院后远期生命体征随访的研究项目,以及四川省的医学科学创新研究项目,这两个项目都在平台进行。”黄晓波介绍,在后期的工作中,需要思考如何把重症患者在早期筛查出来,减少医保的开支;研究患者死亡的报警模式,降低患者的死亡风险,通过数据库建立多参数多维度的预测模型;开发医护人员的决策模式,根据具体的死亡预测模型,建立重症患者临床辅助 “决策树”,帮助医生思考、选择对患者最优治疗方案,避免同质化治疗;通过AI学习,让诊断系统帮助医生更好的认识肿瘤疾病及转危的可能性,助力重症医学学科的发展。

        来源于:中国食品药品网 2020年7月28日 记者:蒋红瑜

来源:中国食品药品网…

感染人类后基因突变才剧增,新冠病毒源于自然界又有新证据

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世界科研人员争分夺秒地对其展开调查分析与科学研究。除了研究如何预防和治疗新冠肺炎患者之外,研究中的很大一部分问题集中在新型冠状病毒是如何产生的,它于何时何地首次出现,何时开始在人与人之间传播,该病毒是否来自于蝙蝠,在传染给人类之前有没有中间宿主,有没有对病毒进行人工干预重组的可能,以及新冠病毒为何能如此快速地在人与人之间传播等问题。至今半年多过去了,科学界对上述问题尚无共识。近期,俄罗斯科学家对其中一些问题的研究或许有重要意义。

俄罗斯科学院信息传输问题研究所生物学家亚历山大·潘钦,在分析了大量新冠病毒基因组的突变后得出一重要结论:新冠病毒起源于自然界。

亚历山大·潘钦将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美国《同行评议科学杂志》(PeerJ)上。俄罗斯塔斯社(以下简称俄塔社)和《消息报》等媒体也对此进行了报道。

俄塔社报道说,亚历山大·潘钦比较了新冠病毒、非典病毒(SARS)和普通感冒病毒基因组中点突变的积累情况,研究了这些病毒感染人类后基因相对突变的概率等问题。在比较了超过1000个新冠病毒基因,200多个SARS病毒和40多个普通感冒病毒基因组,以及一些相似的动物冠状病毒的基因后,研究人员发现,所有人类感染的新冠病毒基因组中存在着1000—2000点基因突变,这意味着基因突变基本是在人被病毒感染后才出现的。

科研人员对这些突变基因进一步研究发现,新冠病毒具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征,而这种特征在其它冠状病毒中不存在。新冠病毒的基因组中存在许多异常的突变,它们导致基因中的鸟嘌呤(G)分子被尿嘧啶(Y)取代,而鸟嘌呤是组成RNA和DNA链的4个“字母”之一。新冠病毒的基因组中发生突变的比例接近15%,这几乎是新冠病毒在感染人之前的基因突变的10倍。

亚历山大·潘钦指出:“我们发现,新冠病毒基因组中鸟嘌呤突变成尿嘧啶的比例在病毒传播给人类后几乎增加了10倍,而这一特征在SARS病毒病原体的基因组中几乎没有显现出来,感冒病毒基因组也不具备这样的特征。”

亚历山大·潘钦说,研究还发现,其他类似冠状病毒感染人类之前和之后的鸟嘌呤被尿嘧啶取代的数量基本上一致。他称,新冠病毒的这一独有特征在美国、中国等国家的病毒基因中同样存在。

依据新冠病毒的这一特性,亚历山大·潘钦提出,很早以前,新冠病毒感染了蝙蝠,但蝙蝠的细胞很好地保护了自己,这种病毒在蝙蝠体内突变较少,蝙蝠细胞和新冠病毒共生了;而当新冠病毒感染了人之后,人体组织不具备应对这种病毒的保护特征,人体可能发生高水平的氧化应激反应,从而导致基因中许多鸟嘌呤被破坏,变异基因开始积累,积累到一定程度性质就改变了,病毒变得具有攻击性了。

亚历山大·潘钦认为,上述研究成果一方面表明,新冠病毒起源于自然界;另一方面也使人想起,来源于蝙蝠的SARS病毒为什么没有发生这样的突变。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数据,全球累计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已超过1800万例,累计病亡人数超过70万,疫情仍在全球迅速蔓延。世界各国提高预防和治疗新冠病毒的能力迫在眉睫,面对新冠病毒的溯源问题,全球科学家依然任重而道远。

本文转载自科技日报,作者董映璧。…

手术灯无影灯平衡臂吊臂 / 上海·奉贤区 / 唐先生 15800789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