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全球3D打印医疗器械市场如何?

2022年5月28日,GLOBE NEWSWIRE宣布发布报告《2022年全球3D打印医疗器械市场分析报告》。该报告主要数据来自,3D Systems、EnvisionTEC、Stratasys Ltd.、Arcam AB、Cyfuse Biomedical、materialise NV、Organovo Holdings、EOS GmbH、FabRx Ltd. 和 Concept Laser。

△3D打印在未来医疗器械市场前景的示意图

市场分析概述

全球3D打印医疗器械市场,预计将从2021年的22.9亿美元增长到2022年的27.6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CAGR)为20.4%。预计到2026年,该市场将以13.0%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到44.9亿美元。

该市场包括,3D打印医疗器械和相关服务的销售。3D打印是在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帮助下,创建三维医疗设备的过程。一些3D打印医疗设备,包括骨科和颅骨植入物、手术器械、牙冠等牙齿修复体和外部修复体。

3D打印医疗器械的主要类型有植入物、手术器械、假肢、组织工程器械等。技术优势,可利用3D打印制造复杂几何形状的医疗植入物。

这些由塑料、生物墨水、金属和合金等原材料组成。3D打印医疗设备所涉及的技术包括熔融沉积建模、数字光处理、立体光刻和选择性激光熔化等。

△Stryker使用3D打印技术,来促进骨骼与植入物粘合并缩短术后恢复时间

应用前景概述

该技术适用于骨科、脊柱、牙科、助听器和其他最终用户(如医院、诊断中心、学术机构等)使用。

骨关节炎和类似肌肉骨骼疾病的日益增长,是推动3D打印医疗设备市场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骨关节炎,是一种损害关节软骨和周围组织的疾病,导致疼痛、僵硬和关节功能丧失的人群。

3D打印医疗设备,能够帮助患者制造关节的复制品,还可以为外科医生提供二维扫描中可能看不到的关键信息。根据一份报告显示,全球患骨关节炎的几率,会随着人们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例如,来自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的报告,到2040年,预计大约7800万(26%)的18岁及以上美国成年人,将患有关节炎。为此,未来会进一步推动3D打印医疗设备的发展,对市场增长产生积极的影响。

△金属3D打印用于下颚再造治疗

目前遇到的问题

与3D打印医疗器械相关的生物相容性问题,限制了3D打印医疗器械市场的增长。生物相容性意味着使材料或设备与人体相容的特性。

如果3D打印植入物与患者的生物力学不兼容,那么患者可能会出现骨骼异常生长和出血等副作用。目前,制造3D打印医疗器械中最常用的材料是金属钛。

尽管钛在制造医疗级3D打印构建物方面,提供了可靠性和准确性,但有部分人群对钛元素排斥,主要原因是的化学成分,会抑制骨骼和组织与植入物的相互作用。除此之外,还有一部分原因会导致植入失败,例如,高刚度、高腐蚀率、毒性或由于骨骼暴露于受感染的金属植入物,进而引起的感染。

△2015年底,世界首例采用3D打印椎骨植入物

最新发展趋势

脊柱行业也是未来医疗器械市场,最新发展趋势之一。通过3D打印技术,来达到创新产品的目的,该技术可以促进骨骼向内生长,并改善植入物对脊柱骨的固定,缩短制造流程,提高患者满意度,从而在某些情况下更具成本效益。

例如,Medtronic钛金属3D打印平台——TiONIC技术。使用激光方法制造具有增强表面纹理的植入物。Artic-L是该公司使用TiONIC技术制造的第一款金属植入物。可供外科医生在脊柱手术中使用。还有K2M的Lamellar,同样采用钛制造3D脊柱植入物。使用金属3D打印技术特有的优势之一,可实现曾经被传统制造技术,认为不切实际的结构。 …

国家药监局器械注册司、器械监管司:我国医疗器械监管法规制度体系日趋完善

2020年12月21日,国务院第119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新《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于2021年6月1日起施行。一年来,全国药监系统有力有序有效推动新《条例》落地落细落实,医疗器械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法规体系持续完善,医疗器械监管水平不断提升,增强了人民用械安全的满意度和获得感。同时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鼓励医疗器械创新发展的意见,助推医疗器械产业高质量发展,不断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使用高质量医疗器械的需求。在《条例》实施一周年之际,国家药监局器械注册司、器械监管司联合撰文回顾一年来我国医疗器械监管法规制度体系日趋完善的不平凡历程。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医疗器械质量安全。近年来对深化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改革、加强监管能力建设、打造职业化专业化检查员队伍等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医疗器械产业蓬勃发展,创新产品不断涌现。面对改革的持续深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的日益增长,国家药监局持续加强医疗器械法规制度体系建设,强化全生命周期监管,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对高质量医疗器械的需求。

一、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法规及时修订,更好适应时代发展需要

2000年,国务院制定了《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2014年、2017年分别作了全面修订和部分修改。为适应新形势需要,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医疗器械的需求,按照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的要求,在充分调研、征求和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国家药监局研究起草了《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修订草案)》。2020年12月21日,国务院第119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新《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于2021年6月1日起施行。《条例》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四个最严”的要求,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改革精神,总结改革经验,为鼓励医疗器械产业创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

《条例》由总则、产品注册与备案、生产、经营与使用、不良事件的处理与召回、监督检查、法律责任和附则8章组成,共107条。《条例》明确了医疗器械监督管理应当遵循风险管理、全程管控、科学监管、社会共治的基本原则,充分吸纳审评审批制度改革成果,全面实施注册人、备案人制度,改革临床评价管理,创新监管手段,加大处罚力度等。

一是全面落实注册人、备案人制度。强化医疗器械注册人、备案人主体责任落实,明确医疗器械注册人、备案人要强化医疗器械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对研制、生产、经营、使用全过程中医疗器械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依法承担责任。明确注册人、备案人应当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开展上市后研究和风险管控、不良事件监测和再评价,建立并执行产品追溯和召回制度等。

二是完善风险分类管理制度。在注册环节,明确第一类医疗器械实施备案管理,第二类、第三类医疗器械实施注册管理,规定有可能影响医疗器械安全有效的实质性变化需要开展注册变更,发生其他变化需要备案或者报告。在生产环节,明确从事第一类医疗器械生产实施备案管理,从事第二类、第三类医疗器械生产实施许可管理。在经营环节,明确从事第二类医疗器械经营实施备案管理,从事第三类医疗器械经营实施许可管理。

三是科学设置临床评价要求。明确已有临床文献资料、临床数据不足以确认产品安全、有效的医疗器械应当开展临床试验;国家支持医疗机构开展临床试验;医疗器械临床试验审批采用“默示许可”方式。

四是充分满足临床使用需求。明确附条件批准要求;规定紧急使用程序和工作内容;规定“拓展性临床试验”开展条件和数据使用要求。

五是积极鼓励产业创新发展。允许注册申请人提交自检报告;对未在境外上市的创新医疗器械,可以不提交注册申请人所在国(地区)主管部门准许该医疗器械上市销售的证明文件。缩短医疗器械生产经营许可法定时限,对产品安全性、有效性不受流通过程影响的第二类医疗器械,免于经营备案。

六是丰富完善监管制度。加强监管队伍建设,建立职业化专业化检查员制度。增设产品唯一标识追溯、延伸检查、失信惩戒等监管措施,进一步明确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与卫生主管部门职责分工,对医疗器械使用行为加强监督检查。强化问责,增加对未依法履职部门和地方政府主要负责人的责任约谈制度。

七是加大惩处力度。大幅提高罚款幅度,特别对于涉及质量安全的违法行为,最高可以处以货值金额30倍的罚款。加大行业和市场禁入处罚力度,视违法情节处以吊销许可证、一定期限内禁止从事相关活动等处罚措施。增加违法行为“处罚到人”要求,对严重违法单位的相关责任人员,没收违法行为发生期间自本单位所获收入,最高可并处3倍罚款,禁止其5年直至终身从事相关活动。

二、医疗器械监督管理规章持续完善,夯实医疗器械全生命周期监管法治基础

为推动《条例》确立的制度落实到位,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共制定相关配套规章十三部,形成以《条例》为核心,相关配套规章为支撑的医疗器械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法规体系。

规章之一:医疗器械分类规则(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令第15号)

我国医疗器械分类管理实行分类规则指导下的分类目录制。《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规定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制定医疗器械分类规则。2015年7月14日,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修订发布《医疗器械分类规则》(以下简称《规则》),自2016年1月1日起施行,共10条。主要内容包括:

一是明确《规则》用于指导《医疗器械分类目录》的制定,并用于确定新产品的管理类别。明确预期目的、有源医疗器械、无源医疗器械、慢性创面、独立软件等相关的名词术语。

二是规定医疗器械风险程度综合判定的依据,将医疗器械按照风险程度划分管理类别,由低到高分别为第一类、第二类和第三类。依据影响医疗器械风险程度,将医疗器械分为无源医疗器械和有源医疗器械、接触人体器械和非接触人体器械等多种情形。

三是规定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根据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使用情况,及时对医疗器械风险变化进行分析、评价,对医疗器械分类目录进行动态调整。明确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可以组织医疗器械分类专家委员会制定、调整医疗器械分类目录。

四是制定医疗器械分类判定表,并以附表形式予以明确。规定医疗器械分类应当根据医疗器械分类判定表进行分类判定。同时明确12种特殊情形适用的特别分类原则。

规章之二:医疗器械通用名称命名规则(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令第19号)

《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规定“医疗器械应当使用通用名称。通用名称应当符合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制定的医疗器械命名规则”。2015年12月21日,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制定发布《医疗器械通用名称命名规则》,自2016年4月1日起施行,共10条。主要内容包括:

一是规定通用名称命名应当遵循的原则。要求通用名称应当合法、科学、明确、真实,并且应当使用中文,符合国家语言文字规范。

二是明确通用名称的内容要求和组成结构。规定具有相同或者相似预期目的、共同技术的同品种医疗器械应当使用相同的通用名称。通用名称由一个核心词和一般不超过三个特征词组成,如药物洗脱冠状动脉支架、一次性使用光学喉内窥镜等。

三是明确通用名称的禁止性内容。规定不得含有型号、规格,图形、符号等标志,人名、企业名称、注册商标或者其他类似名称,“最佳”“唯一”“精确”“速效”等绝对化、排他性词语,明示或者暗示包治百病、夸大适用范围,或者其他具有误导性、欺骗性内容等9类禁止性要求。

规章之三:医疗器械标准管理办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令第33号)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2017年4月17日,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修订发布《医疗器械标准管理办法》,自2017年7月1日起施行,共5章36条。主要内容包括:

一是明确医疗器械标准是由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据职责组织制修订,依法按程序发布,在医疗器械研制、生产、经营、使用、监督管理等活动中遵循的统一技术要求。

二是明确医疗器械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以及强制性标准、推荐性标准的关系。医疗器械强制性标准为涉及人身健康和生命安全的技术要求,包括强制性国家标准和强制性行业标准。医疗器械推荐性标准为满足基础通用、与强制性标准配套、对医疗器械产业起引领作用等需要的技术要求,包括推荐性国家标准和推荐性行业标准。

三是明确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医疗器械标准管理中心、医疗器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医疗器械标准化技术归口单位、地方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相关单位及其他相关方各自承担的职责。明确医疗器械标准制修订工作程序,对标准制修订过程中立项、起草、征求意见、技术审查、批准发布、复审和废止等提出要求。…

献血者新冠抗体测试推算:南非两省过半人口或曾感染新冠

2月13日,据当地媒体报道,南非国家血液管理局12日发表的一项研究报告表明,很多人可能曾感染过新冠病毒,只不过他们自己并不知道而已。

在1月7日至25日期间,南非国家血液管理局对4858名献血者进行了新冠病毒抗体测试。这项测试是在四个不同省份展开的,东开普省1457人参加测试,北开普省463人参加测试,自由州831人参加测试,夸祖鲁纳塔尔省2107人参加测试。

从得到的检测结果推算,研究人员估计,自新冠肺炎疫情以来,东开普省有63%的人已感染此种病毒,北开普省有32%人口感染,自由州有46%人口感染,夸祖鲁纳塔尔省有52%人口感染。这远远超过了这四省的2%至3%临床确诊患病率。

不同人种间的差异尤其引人注目,其中北开普省黑人患病率比当地白人高三倍,夸祖鲁纳塔尔省的黑人患病率比当地白人高五倍,此外,该省亚洲人患病率高于白人,但低于黑人。

这篇报告的作者表示,研究表明,南非不同种族在感染新冠病毒方面存在实质性差异,很可能是由于社会经济地位和居住条件的差异导致的。作者也承认这些献血者并不代表所有南非民众,还需要进一步验证。 …

美国专家:仅靠疫苗无法遏制变异病毒传播

据美国疾控中心当地时间11日发布的数据,全美已发现至少997例新冠病毒变异株感染病例,是1月31日时的两倍多,是1月22日时的五倍多。美国专家对此表示,仅靠新冠疫苗还无法遏制变异病毒的传播,目前仍不是放松警惕的时候。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前局长戈特利布:我们正在全国范围内加速接种疫苗,至于接种速度是否足够快,来遏制英国发现的新冠病毒变异株的传播,我认为,仅靠疫苗很可能是不够的。

近来,美国单日新增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持续多天在10万例以下,而当地时间11日的新增确诊病例又有所回升,达到10万例以上。尽管疫情出现反复,但全美多地却掀起了一场“解除禁令”热潮。11日,俄亥俄州宣布取消宵禁;同一天,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市及内华达州宣布计划放开餐厅就餐人数限制;12日,明尼苏达州也宣布将取消餐厅就餐相关禁令。

一些民众对此表达了担忧。俄亥俄州一家餐厅的老板就认为,禁令一旦解除,聚会的人们很可能就会摘下口罩、放松戒备,然而现在还不是放松的时候。

餐厅老板丽兹·瓦伦蒂:禁令只是暂时的,遏制疫情只能依靠人们的实际行动。人们要严肃对待疫情,认识并走到这一步是多不容易啊。 …

世卫组织公布应对新冠疫情六目标 疫苗接种与病毒变异赛跑

世界卫生组织网站最新数据显示,截至欧洲中部时间18日16时22分(北京时间18日23时22分),全球新冠确诊病例达到109594835例,其中死亡病例为2424060例。另据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实时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美国东部时间18日22时23分(北京时间19日11时23分),全球累计确诊病例110289988例,其中死亡病例2441112例。

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18日宣布,世卫组织正式启动2021年“新冠肺炎疫情战略准备和应对计划”,该计划确定6个主要目标,包括遏制疫情传播,减少暴露,打击虚假信息,保护脆弱群体,减少死亡率和发病率,加快疫苗、诊断和治疗等新应对工具的公平分配等。实现上述目标需要19.6亿美元的资金。

美洲:美国单日新增病例下降但变异病毒加剧风险

美国疾控中心统计数据显示,2月上旬以来,美国单日新增新冠确诊病例呈下降趋势,而该中心主任沃伦斯基表示,变异新冠病毒可能导致美病例再度激增和疫情加速蔓延。美专家分析认为,佩戴口罩和保持社交距离等防疫行为、季节性原因以及新冠疫苗的接种是疫情缓和的重要原因。美国疾控中心18日数据显示,目前全美超过5600万人接种了第一剂新冠疫苗,约占总人口的17%。

巴西17日起对一线医护人员展开新冠疫苗接种,此次接种使用的是中国科兴公司新冠疫苗。巴西布坦坦研究所负责人指出,在经过测试后,发现中国新冠疫苗对于抵抗来自英国和南非的变异新冠病毒有效。该研究所还宣布,在塞拉纳市启动针对成年人群体的大规模新冠疫苗接种行动。

墨西哥国防部部长桑多瓦尔17日下午宣布,其新冠病毒检测呈阳性,将居家远程办公并接受治疗。1月24日,墨西哥总统洛佩斯曾宣布感染新冠病毒,并在大约10天后宣布康复。

欧洲:法国变异新冠病毒感染率大幅上升

法国卫生部长韦兰18日晚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近期法国疫情总体好转,但仍处于“高平台期”,变异毒株检出率大幅上升。法国新增病例中,英国发现的变异新冠病毒感染的比例由上周的20%至25%增至36%。法国政府决定继续关闭餐馆、博物馆等公共场所,并从22日开始,将新冠病毒感染者的隔离期从7天延长到10天。

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学院18日公布的研究结果显示,英国新冠病毒感染率降至0.51%,比1月报告的1.57%下降了三分之二以上,且“感染人数减少发生在所有年龄段和全国大部分地区”。英媒消息称,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将依据最新数据制定新的全国抗疫策略,于22日公布逐步解除疫情封锁等相关限制措施“路线图”。英专家警告称,虽然疫情出现下降趋势,但目前医院病患仍高于去年第一波高峰期,需密切监测逐步解封带来的负面影响。

在连续多日保持单日新增确诊病例1万以下后,德国18日单日新增确诊病例再度破万,为10207例。德国总统施泰因迈尔当天呼吁民众保持耐心,坚持抗疫。德国专家认为,目前疫情已成为接种疫苗和病毒变异之间的一场“赛跑”。

亚洲:日本、菲律宾发现新型变异新冠病毒

日本国立传染病研究所18日透露,在日本发现一种新型变异新冠病毒,截至2月初,该变异新冠病毒已在机场检疫中发现2例,在关东地区发现91例。

日本共同社、《朝日新闻》报道称,此前在英国、南非以及巴西发现的三种变异新冠病毒均为病毒表面的蛋白质N501Y发生突变,而日本此次发现的变异新冠病毒为E484K突变。日专家认为,该变异病毒有可能会弱化免疫效果,但感染性并未增强。目前尚不清楚这种变异病毒的来源。

菲律宾卫生部18日称,菲律宾基因组中心在上周于宿务市采集的新冠病毒检测样本中发现两种变异新冠病毒,50个样本中检测出37个样本存在新冠病毒变异毒株,这些毒株携带E484K突变或N501Y突变,其中29个样本同时存在两种变异新冠病毒毒株。目前这两种变异新冠病毒完整的基因序列尚待进一步研究。

非洲和大洋洲:津巴布韦开始接种中国新冠疫苗

世卫组织非洲区域办事处18日表示,非洲正面临新冠肺炎疫情和埃博拉疫情的双重挑战。过去一周,非洲新增7.7万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累计确诊病例超过370万例,累计死亡病例数超过9.9万。变异新冠病毒正在非洲大陆扩散,第二波疫情比第一波传播速度更快,在南非首次发现的变异新冠病毒已在非洲9国被发现,英国发现的变异新冠病毒已在非6国被发现。

津巴布韦18日启动新冠疫苗接种工作。津副总统兼卫生部长奇温加作为该国接种新冠疫苗“第一人”,在位于首都哈拉雷的威尔金斯医院进行了接种。他表示,通过亲自接种来表达对中国疫苗的信心。此次津巴布韦接种的疫苗是15日运抵的中国援助津巴布韦新冠疫苗。津政府计划为1000万人进行接种,约占津总人口的60%。

随着塞内加尔政府向中国国药集团采购的首批20万剂疫苗17日晚间运抵,塞内加尔成为西非地区首个批量获得疫苗的国家。塞总统萨勒偕夫人玛丽梅亲赴机场迎接并发表讲话称,“随着疫苗的到来,塞抗疫工作将进入崭新阶段。” …

世卫新冠溯源专家组聚焦“兔子和鼬獾”:认为调查也需放眼东南亚地区

世卫新冠溯源专家组目前正与中方同行共同开展新冠病毒全球溯源中国部分工作。在上周的发布会上,联合专家组经科学评估认为,新冠病毒“比较可能”是经中间宿主引入人类。据《华尔街日报》18日报道,世卫专家组正将焦点放在“兔子和鼬獾”身上,认为这两种动物或为传播媒介。

据新华社此前报道,上周发布的联合研究成果已提出,水貂和猫等动物对新冠病毒高度易感,提示蝙蝠、穿山甲或者鼬科、猫科动物,以及其他物种都可能是潜在的自然宿主。而与此同时,对华南海鲜市场的动物产品大规模检测未发现阳性,也未发现疫情发生前后有新冠病毒在家畜家禽、野生动物中循环的证据。

《华尔街日报》报道说,世卫专家组成员、动物学家彼得·达萨克(Peter Daszak)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在该市场冷冻柜中发现的鼬獾尽管检测呈阴性,但仍能够携带病毒,成为中间宿主。达萨克补充说,市场中发现的兔子也“很容易感染新冠病毒”。另一名专家组成员、荷兰病毒学家马里恩·库普曼斯(Marion Koopmans)也认为,鼬獾和兔子被认为能够携带和传播新冠病毒。

达萨克表示,调查发现,该市场野生动物摊位的供应链包括中国南部省份,而这些省份与越南、老挝和缅甸接壤。他表示,这是一个关键发现,因为在云南的蝙蝠中发现了新冠病毒的两个病毒近亲,而在广西和广东也发现穿山甲带有类似病毒。

但达萨克和其他专家组成员认为,仍需要考察其他国家,特别是东南亚,近期在泰国和柬埔寨等地,已发现类似的冠状病毒。专家组成员、澳大利亚微生物学家多米尼克·德怀尔(Dominic Dwyer)也在一次采访中表示,把东南亚和更多国家纳入溯源考察是有道理的。

据新华社此前报道,根据上周发布的联合研究成果,在蝙蝠和穿山甲中均发现与新冠病毒基因序列具有高度相似性冠状病毒,但相似度尚不足以使其成为新冠病毒的直接祖先。华南海鲜市场关闭后的环境检测普遍发现新冠病毒污染,病毒可能通过感染者、被污染的冷链产品、动物产品等途径引入,但尚无法确定。 …

不可思议!美国科学家成功进入他人梦境,并实现对话交流

关于梦境,由于还存在很多未解之谜,人们总是对它充满了好奇。而在《盗梦空间》中,盗梦者能够进入他人梦境,可以与他们互动并从对方潜意识中窃取机密信息。

但最近这一科幻式场景却成为现实,美国西北大学的研究员成功与在熟睡中的人实现对话交流。

他们将这种新现象称之为“互动式做梦”,在这种情况下,经历深度睡眠和清醒梦的人能够遵循指示,回答简单的是或否问题,甚至能解决基本的数学问题。

清醒梦(Lucid Dreaming)是在做梦时保持清醒的状态。在清醒梦的状态下,做梦者可以在梦中拥有清醒时候的思考和记忆能力,部分的人甚至可以使自己的梦境中的感觉真实得跟现实世界并无二样,但却知道自己身处梦中。

西北大学的心理学家肯·帕勒说:“我们发现,处于快速眼动睡眠状态的人可以与实验者互动,并进行实时交流。”“我们还表明做梦的人有能力理解问题,参与工作记忆操作,并给出答案。

人的睡眠分为三个阶段:浅睡眠阶段,深度睡眠阶段和快速眼动睡眠阶段,通常人的梦都发生在快速眼动睡眠阶段。

研究人员在四个不同的实验室对36个人进行了实验。其中一名志愿者患有嗜睡症,经常做清醒梦,而其他名志愿者的清醒梦经历各不相同。

在脑电图(EEG)仪器监测的最深层睡眠阶段,科学家通过语音、闪烁的灯光和身体的接触与志愿者进行互动:要求他们回答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回答基本的是或否问题(例如“您会说西班牙语吗?”)。

在实验开始前,志愿者们被告知通过眼球运动或面部肌肉运动来给出答案。例如左右眼运动的次数与数学答案相对应(例如,从左至右的两次运动为8减6),而面部肌肉则为是或否的问题。具体而言,微笑(颧骨肌肉收缩)两次表示“是”,而皱眉(皱纹肌收缩)两次表示“否”。

在57个睡眠阶段中,有47%中至少观察到对一个问题的正确回答。参与这项研究的志愿者通常在回应成功后被叫醒,以便让他们报告自己的梦境。

西北大学的神经科学家Karen Konkoly说:“我们把这些结果放在一起,因为我们觉得四个不同实验室使用不同方法得出的结果最令人信服地证明了这种双向交流现象的真实性。”

这项研究对未来关于梦、记忆以及睡眠对修复记忆有多重要的研究是有帮助的。它还可能在治疗睡眠障碍方面发挥作用,将来甚至可能给我们提供一种训练复述梦境内容的方法。

研究结果发表在《当代生物学》(Current Biology)杂志上。 …

北大教授陆杰华:全国范围内生育政策的限制应尽早放开

2月18日,国家卫健委在答复全国人大代表《关于解决东北地区人口减少问题的建议》时指出,东北地区可以立足本地实际,对建议中提到的“建议国家率先在东北地区全面放开人口生育限制”进行探索,引起舆论关注。

在接受北京日报客户端采访时,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中国人口学学会副会长陆杰华指出,全国两会即将召开,第七次人口普查的数据也即将公布,“我国正处在生育政策调整完善的重要节点,国家卫健委现在对这一建议进行回复,是重要的信号。”

2020年全国两会,全国人大代表、辽宁省常务副省长陈向群在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恳请率先在东北地区全面放开人口生育政策。2018年印发的《辽宁省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年)》中提到,辽宁全省人口到2020年达到4385万人,2030年达到4500万人。实际上根据辽宁2020年公布的数据,2019年年末全省人口为4351.7万人,人口减少的趋势未能逆转。

“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的人口已经持续出现负增长,转向正增长的难度非常大。如果在东北地区试点全面放开生育,对减缓人口下降趋势不能说没有效果,能够起到一定的全国示范作用,但实际意义不大。”陆杰华表示,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当前,我国正处在生育政策调整完善的重要节点。

“单独两孩”和“全面二孩”先后于2013年12月28日和2016年1月1日起实施。“全面二孩”实施已满五年,陆杰华认为,下一次政策调整最可能的选项有两个,一个是“放开三孩”,另一个就是“全面放开”。“全国两会还有大约两周就要召开,第七次人口普查的数据4月起也将陆续公布。国家卫健委在此时对这一建议作出答复,是一个很重要的信号。”

公安部发布的《二〇二〇年全国姓名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31日,2020年出生并已经到公安机关进行户籍登记的新生儿共1003.5万人,较2019年减少了175.5万人,降幅为14.9%。虽然2020年新冠疫情的影响不可忽视,这一数据还是引发了广泛的关注。

陆杰华表示,与新生儿数量同步减少的,是育龄妇女的数量。“20岁到39岁是妇女生育高峰年龄,目前育龄人群的队列规模和比重都在下降,全国范围内生育政策的限制应该尽早放开。2000年以后出生的育龄人口更少,一旦错过眼前这批育龄人群的生育高峰,生育率想要恢复就更难了。”

全面放开生育限制能否逆转生育率下降的趋势?陆杰华认为效果是不一定如预期的。“如果达不到预期效果,可能就需要采取其他的政策。根据我们的研究,鼓励生育比控制生育更难。政府鼓励,老百姓不响应怎么办?可能就要涉及到发放生育津贴、减少税收、家庭养老,还有推迟退休年龄等一系列相关政策。” …

《科学》呼吁:国际科技界应努力研发通用冠状病毒疫苗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近日报道,《科学》杂志发表社论,呼吁全球努力研发通用冠状病毒疫苗。

人类疫苗项目负责人韦恩·科夫和全球疫苗联盟负责人塞思·伯克利表示,新冠肺炎疫情远未结束,但人类现在拥有了多款疫苗,接种人数也与日俱增。尽管如此,“更毒和更致命的冠状病毒可能正对人类虎视眈眈,因此,人类需要一种通用的冠状病毒疫苗。”

新冠病毒所属的冠状病毒家族成员众多,它们会影响包括人类在内的哺乳动物。至今为止,医学界确认可以感染人类的冠状病毒有7种,其中对人类没有生命威胁的普通型人类冠状病毒有4种,人类上呼吸道轻度感染者中,就有30%左右由普通冠状病毒引起。剩下3种则属于高危型人类冠状病毒,能广泛传播引起流行疾病。新冠病毒是其中之一,另外两种分别是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病毒(SARS)和中东呼吸综合征病毒(MERS)。

科夫和伯克利称,新冠病毒有可能发生变异,降低目前疫苗的有效性,甚至使其失效。此外,其他冠状病毒在物种间传播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大。

他们解释说:“现代农业活动、病毒演化及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意味着人们遇到以前与世隔绝的动物种群的风险越来越大,而这些动物身上可能寄生着拥有大流行潜力的新菌株。人口迁移、人口增长、城市化、跨国旅行以及气候变化趋势加剧,病毒暴发升级为大流行病也变得更容易。”

另一方面,生物医学研究、计算机和工程科学领域的进步开创了疫苗研发领域的新纪元。

高性能超级计算机可以帮助识别新的“抗原”——诱导免疫反应的关键病毒蛋白,这是疫苗的“秘密武器”。科学家们也可以借助动物冠状病毒基因序列数据库模拟冠状病毒的演化模式,研究免疫系统如何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衰退从而改进疫苗设计。

他们强调说:“这需要全球努力,我们需要一个路线图来规划核心科学问题,也需要制订资助与信息、数据和资源分享的框架。这并非易事,但如果我们等待下一个冠状病毒出现再努力,那可能为时已晚。”…

我国人口出生率4年下降2.47‰,专家:不想生、不敢生、不能生

赵鹏(化名)抱着刚出生14天的孩子走出了北京妇产医院,当被问及是否还想要二孩时,赵鹏决绝地回答:“不想了!压力太大了。”赵鹏和妻子都是“北漂”,自己原本的生活压力就不小,一个孩子的抚养问题足够让他们伤脑筋了。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出生人口1465万人,比上年减少58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0.48‰,是2000年至今的最低值。

全国大部地区人口出生率持续下降,东北三省垫底

健康时报记者梳理了各省市统计年鉴发现,2014年,黑龙江年末常住总人口为3833万人,比上年减少2万人,在东北率先出现下降趋势。其后,2015年,辽宁也出现下降,比2014年减少9万人。到2016年,吉林省常住人口比上年末净减少20.29万人,三省均出现下降态势。

截至2019年末,东北三省相比2013年合计减少人口182.55万人。伴随着常住人口的减少,东北三省的生育率也逐年走低。

如果以2019年全国平均出生率10.48‰为标准,在内地31省市中,没有跑赢平均线的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天津、上海、北京、新疆、内蒙古、山西、江苏、湖南、重庆,其中,东北三省出生率垫底,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出生率分别为6.45‰、6.05‰、5.73‰。

2019年,西藏以出生率14.60‰高居榜首,宁夏、青海排名第二和第三,出生率分别为13.72‰、13.66‰。贵州、广西出生率超13‰,依次排名第四和第五。北京、上海、天津出生率分别为8.12‰、7.00‰、6.73‰。

健康时报记者梳理了2014-2019年全国各地区人口出生率发现,2014年我国开放“单独二孩”政策后,我国人口出生率迎来了一波小幅上升,到2016年达到12.95‰,为近年来最高。而随着2016年开放“全面二孩”以来,全国人口出生率不升反降,从2016年的12.95‰下降到2019年的10.48‰,降低了2.47‰。在31个省份中(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除了广东省、四川省、贵州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浙江省这5个省份外,其他省份都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

人口出生率指某地在一个时期之内(通常指一年)出生人数与平均人口之比,生育率则是指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出生活婴数与同期平均育龄妇女人数之比。“生育率则是反应某一地区生育水平的重要指标。”《大国空巢》作者、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妇产科系研究员易富贤说。

易富贤表示,一般情况下,一个国家的生育率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自发下降,从地域分布情况来看,经济更为发达的地区生育率下降会快于其他地区。“从目前的数据来看,我国东北地区生育率下降已经超前全国十多年,人口老龄化的问题逼近日本、德国、意大利、葡萄牙、希腊等老龄化严重的国家,导致的结果就是东北经济的衰退,这已经是正在发生的事实。”

根据去年中央财经大学人力资本与劳动经济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人力资本报告2020》,东三省劳动力平均年龄位居前三,第一的黑龙江达到40.19岁,成为全国唯一一个劳动力平均年龄超过40岁的省份。辽宁和吉林都超过了39.7岁位居二、三位。

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教授衣保中指出,东北不仅是我国的老工业基地,而且是中国商品粮基地,无论是工业还是商品粮,都必须依靠劳动力来完成。东北劳动力大幅减少,老工业基地和商品粮基地就缺乏保障。

“无论是东北还是全国,鼓励生育势在必行,这对东北和全国未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十分重要。可能效果不会立竿见影,但也是不得不为之的事。”易富贤告诉健康时报记者。

人口专家盘点生育率下降的三大症结:不想生、不敢生、不能生

33岁的菲菲(化名)是一名标准的都市白领,健身、旅游、美食是她人生三大乐趣,虽然已经结婚多年,生孩子这件事却从未在她的日程上出现过,“我可能太爱自由了吧,而且自己挣钱自己花不好吗?生了孩子我肯定不能过现在这样的生活。”

浙江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副教授姚引妹表示,经济快速发展之后会促进人们生育观念的转变,无论我国此前是否宣传计划生育政策,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生育率都会降低。从国内看,目前全国各省份生育率差异已其经济发展水平呈负相关,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出生率相对较低,附合世界人口发展的一般规律。

“生育率下降就像从山上慢慢滚下的石头一样,是必然的,但是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加速了这一过程,现在这块石头已经滚到山脚下了,想将它往上搬就很难了。”易富贤说。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中国内地的初婚人数从2013年的2386万减到2018年1599万、2019年1380万人,20-24岁结婚数从2011年953万人锐减到2018年436万、2019年365万人。

“而每年的出生人口数与初婚人数、尤其是与20-24岁结婚人数极强正相关。”易富贤告诉健康时报记者。

“长期以来“晚婚、晚育”的观念早已深植于中国人的心中,加上国内人口迁移的增多,背井离乡的年轻人离开了族谱文化的影响,渐渐远离了传统的生育观念,加之离婚率的日渐升高,生育率的下降很难避免。”易富贤在接受健康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此外,易富贤还指出,现如今高昂的房价和高额的养育支出,让许多处于育龄年纪的年轻人“不想生、不敢生”,同时,各项经济、社会政策都是围绕一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进行的,产假等生育政策和教育体制等方面都难以为多胎家庭提供现实支持,导致二孩、多孩难以实现。”

根据中国人口协会、原国家计生委此前联名发布的《中国不孕不育现状调研报告》,中国已婚夫妇中不孕不育率达12.5%-15%左右。也就是说每8对夫妇中就有1对存在不孕不育的问题。

易富贤告诉健康时报记者,随着初婚年龄不断推迟,中国内地的婚育年龄有相比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和中国台湾、香港等地区都有“后来居上”的势头,上述国家和地区女性的平均初婚年龄都超过了30岁。这导致一些女性在生育二孩、甚至一孩时就丧失了生殖能力或出现了生殖障碍。

全面二孩5年出生率未达预期,提高生育率没有“一招鲜”

在易富贤看来,想要短期内改变国人的生育观念和生于现状并不是一件易事,除了改变人口政策,还有许多工作需要做。“这个是慢性病,几十年的慢性病,不可能靠一剂药治好。”

《中国人口政策应另辟蹊径》一文曾指出,要解决现阶段的人口问题,应成立国家人口安全委员会,针对人口政策进行规范化讨论,在国家经济文化发展的实际基础上,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法;同时要引导提升家庭价值,转变家庭的生育观念,提升适龄家庭的生育意愿;还要提高女性劳动的社会参与度,提升社会对女性价值的认可,间接提升妇女的生育意愿;此外,给年轻人创造就业机会,进而提高养育能力,同时降低城市人口密度,降低房价和交通带给年轻人的压力;最后,可适当降低开放婚育年龄,保护生育能力,减少那些因为法律问题选择“堕胎”等伤及健康和社会关系带来的个体问题。

易富贤还建议,要提高人口生育率,社会发展福利要更多地向儿童倾斜,最直接的就是建立更多的公立幼儿园或普惠型民营幼儿园,降低甚至免除幼儿园的收费,并对其安全情况进行有效监管,免去人们生育的后顾之忧。此外,免费的儿童医疗政策也应该尽快落地。

其次,要进一步保障妇女权益。女性产假及产假期间的收入,应由政府来承担,同时用人单位在女性产假期间应保留其岗位,避免女性因为怀孕生子而失业,改善女性在职场中被歧视的问题。同时,可以以夫妻为“共同纳税人”,即便一方没有工作,双方都可领取退休金,这样夫妻既努力生产人口,也努力提高养孩能力。

第三,在孩子的养育问题上政府应该补位,给予生育补贴等。在日本,孩子一出生就可以领取42万日元,此后还能领取每个月的补贴,一直持续到孩子上初中。

“鼓励生育、改变生育率低的现状是一个很难的问题,而且没有任何办法能够一蹴而就,2014年我国开放“单独二孩”,2016年开放“全面二孩”,但生育率和新生人口数量并没有达到我们的预期,这就说明开放人口政策不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一招鲜”,几十年来,在人口问题方面我们积累了许多短板和问题,甚至有的问题我们至今还没有发现,这就需要更多的专家、学者、政策制定者、研究者等一起群策群力,一起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只有补齐了每一块短板后才可能提升生育率。”易富贤说。…

手术灯无影灯平衡臂吊臂 / 上海·奉贤区 / 唐先生 15800789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