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顺丰入局器械流通

14日,国家医疗保障局会同有关部门在天津组织召开国家组织高值医用耗材集中采购和使用工作启动会,冠脉支架是首批带量采购品种。
9月18日),国家卫健委最新发布了《关于印发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及国家传染病区域医疗中心设置标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今天上午#南京通报一境外输入无症状感染者情况#冲上微博热搜↓↓↓
该无症状感染者自美国入境,隔离期间两次核酸检测均阴性,解除隔离后第三次核酸检测为阴性。
距入境28天后第四次核酸为阳性。
9月10日@建邺播报紧急通报—
周某,男,19岁,8月11日自美国乘机在南京禄口国际机场入境,受控转运至指定宾馆进行集中隔离医学观察,隔离期间两次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解除隔离后返回位于南京建邺区的居住地。按照江苏省入境人员解除隔离后健康跟踪管理相关规定,其于9月1日接受核酸检测,结果为阴性;9月8日、9日两次接受核酸检测,结果为阳性,已及时收入南京公共卫生中心接受观察,无不适症状,CT检查正常,为境外输入无症状感染者。
南京建邺区疾控中心迅速按规范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对相关密切接触者采取提级防控措施。目前,其共同居住的父母及其他已采样的密切接触者核酸检测均为阴性,已采集其居住地、活动地等环境样本核酸检测结果也均为阴性。
在此提醒广大市民:认真做好秋冬季日常防控,如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要戴好口罩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近14天的旅行史、接触史等关键信息。如需咨询,请联系87778911。
涉外联防联控指挥部
2020年9月10日
无独有偶,此前北京也有过类似境外输入病例。
今年4月14日,北京市新增报告1例境外输入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这名境外输入病例涉及到朝阳区劲松街道双井首城国际小区。
据疾控部门通报,该确诊病例长期有轻咳、鼻炎症状,解除14天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前,经核酸检测阴性,回到居住地2天后出现发热等症状。之后,患者症状加重,由父亲开车送至医疗机构发热门诊就诊,进行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结果呈阳性。
这两个案例也提醒大家,新冠病毒狡猾无比,极个别感染者潜伏期长、核酸检测阳性与发病时间出现均较晚,对境外输入人群进行严格管理至关重要。
北京日报注意到,9月4日,中国驻美国大使馆官网发布公告,决定自美国东部时间9月15日0时起在美国全面实施赴华乘客核酸检测措施。
境外输入病例
是常态化防控中的最大风险
国内控制疫情以后,境外输入病例是常态化防控中的重大风险。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首席流行病学专家吴尊友此前分析:3、4月份,我国出现了第一个输入病例引起的高峰,5、6月份有所缓解,7月份以后境外输入病例又有所增加。
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国家逐渐放开国与国之间的人员流动,中国也面临着新的开学季、留学生的走动、商业需求等,人们担心人员流动会加大防疫风险,造成境外输入病例的增加,引发乘法效应。
吴尊友认为,由于我国在外防输入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特别是在限制人流量方面,很好地控制了境外输入风险,只要输入的病例人数以及需要隔离的人数在可控范围以内,就能够保证少量的输入病例,不会引起局部传播。…
今年3月份,受疫情影响,欧盟为确保有充足的口罩等个人防护用品(PPE)供应,发布了相关出口禁令,2020年5月26日,欧盟正式取消对个人防护用品出口禁令。
这也说明,欧盟对口罩等防疫物资的需求量正在逐步下降,以欧盟为主要市场的防疫物资生产企业可能需要适当降低产能,相关防疫物资出口企业需进一步关注欧盟市场需求走势,做好应对准备。
一、欧盟解除口罩等个人防护用品(PPE)出口禁令,欧盟对口罩等防疫物资的需求量正在下降
(欧盟官网通知截图)
1、据海关总署统计,近两月进出口企业注册数大幅上升,其中新增注册涉及口罩等防疫物资的进出口企业,占新增注册企业总量近4成。不言而喻,这是由于受国内外疫情影响,口罩等防疫物资需求量大增。
2、欧盟暂停个人防护用品(PPE)的出口授权措施,从一个侧面也反应了新冠疫情对欧盟的影响正在减弱。
二、口罩等防疫物资需求量大增,新增涉及防疫物资进出口企业注册数大幅上升
来源:关务小二
…
世界卫生组织驻俄罗斯代表处12日表示,俄政府部门已向世卫组织寻求对俄研制的新冠疫苗进行资格预审,世卫组织需要俄方提供与该疫苗研制和安全保障相关的更多资料。
据国际文传电讯社12日报道,世卫组织驻俄代表处专家说,世卫组织会对所有疫苗进行资格预审,包含周密审核、评估疫苗临床试验中取得的所有安全有效性必要数据。研制疫苗需符合研发各阶段既定程序,以确保最终开始生产的疫苗均安全有效,“世卫组织期待获得俄新冠疫苗研制的详情和所有‘伴生数据’”。
据俄媒体报道,俄“加马列亚”流行病与微生物学国家研究中心研制的“卫星V”新冠疫苗于本月11日获得俄国家注册。12日,“加马列亚”中心启动该疫苗为期5个月的3期临床试验,约2000名成年人参与。目前俄有17家科研机构正在研制至少26种新冠疫苗。
世卫组织驻俄代表处指出,任何最终产出的疫苗都将是世界性社会财富。世卫组织呼吁按照“一个都不能掉队”原则为全世界提供快速、公正、平等享有新冠疫苗的途径。在这一过程中,团结是关键。世卫组织欢迎俄制新冠疫苗通过注册被列入俄联邦医药名录,以及新冠疫苗研制中取得的所有进展。
世卫组织驻俄代表处最后表示,继续为新冠药物和疫苗研发注资并加快研制工作“至关重要”,这将有助降低新冠传染水平并减少病例,但“加快研制不能损害安全性”。
据世卫组织网站介绍,世卫组织药品资格预审是该组织开展的一个服务项目,用以评估医药产品的质量、安全性和疗效。通过该资格预审的药物清单现已成为国际采购机构的大宗药品采购指南,同时也为越来越多的国家所采用。
世卫组织数据显示,截至8月10日已向世卫组织报告的、处于临床试验阶段的候选新冠疫苗共有28种;已进入3期临床试验的有6种,其中3种来自中国,一种来自美国,一种来自英国,还有一种由德国生物新技术公司和美国辉瑞制药有限公司等机构合作研发;此外还有139种候选疫苗处于临床前评估阶段。
本文转载自新华社。…
8月29日,艾力彼医院管理研究中心发布《中国医院竞争力报告(2019~2020)》。其中,中国顶级医院100强、地级城市医院500强、县级医院500强备受关注!
中国顶级医院100强
顶级医院:中国内地最佳综合医院,含中医医院。不含专科医院和部队医院。
中国顶级医院100强的评价体系涵盖医疗技术、资源配置、医院运营、诚信服务和学术科研五大维度。除了内蒙古、青海、西藏、贵州、海南,其他省份至少有一家医院进入 2019届中国顶级医院100强榜单,其中北京、上海、广东上榜医院最多,体现我国顶级医院分布不均衡的问题。2019届中国顶级医院100强中,排名前25%的医院与其他医院在服务能力和资源配置方面差异较小,在突出人才建设情况和学术科研能力方面差异相对较大,专科建设和学术科研是影响顶级医院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中国县级医院500强
县级医院:位于县域的综合医院,含中医医院。不含专科医院和部队医院。
对比2018届县级医院100强,2019届县级医院变动率72%,具体情况为:51家医院名次上升,21家医院名次下降,28家医院名次维持不变,4家新晋医院入围县级百强。
中国地级城市医院500强
地级城市医院位于地级城市(包括地级市(不含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自治州、自治盟、地区)的综合医院、中医医院、各级医学院附属综合医院和区级医院,不含专科医院和部队医院。
地级城市医院500强覆盖全国近85%的地级城市;江苏、广东、山东、浙江等省地级城市医院竞争力较大;江苏、山东、浙江、福建等省份医院发展较均衡,相比之下广东省均衡性并不高。随着社会办医的迅速发展,地级城市中社会办医入围机构数占比也逐渐增多。地级城市医院100强医院平均住院天数有所下降,床位使用率仍偏高。
除此之外,此次还发布了中国中医医院500强、中国社会办医·医院集团100强、中国社会办医·单体医院500强、中国妇产医院50强、中国儿童医院50强、中国肿瘤医院50强!
中医医院:由各级中医药管理局管辖的综合性中医医院,含中西医结合医院和民族医院。不含专科医院和部队医院。
从地理分布、竞争力要素、均衡度等方面对上榜的中医医院进行分析,发现地区间的差距依然存在,在优势中医资源上,东部地区多于中、西部地区。华东在七大地区中优势明显,中医资源多,竞争力强;省域内的不均衡在西部地区尤为明显,医疗资源多集中于省会(首府)城市。社会办中医医院发展速度慢。在信息化建设上,中医医院与综合西医医院存在较大差距,应加强信息化建设。同时,中医医院应加强人才建设。西部地区应发挥中医和民族医药特色。
中医医院100强与顶级医院100强交叉的有8家医院,这些医院处在顶级医院51~100名。与地级城市医院500强榜单交叉的医院数最多,共有19家,其中1家处于地级城市医院前50名,2家处于51 ~100名,7家处于101~300名,9家处于301~500名。与县级医院500强榜单交叉的医院最少,仅为1家,处于县级医院前50名。
近年来,在国家有关政策的鼓励和支持下,我国社会办医医院发展迅猛,医院数量已连续两年超过公立医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越来越多的医院也从“单体医院”进入“医院集团”的发展模式,集团化和上市成为社会办医医院发展的主要两大路径。
为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及获得持续发展,越来越多的社会办医医院从单体医院的“独立发展”模式进入到医院集团“抱团取暖”的发展模式。中国社会办医·医院集团也因此逐渐成型,在社会资本的助推下,通过自建、并购、托管等模式逐步壮大。集团化和上市成为社会办医·单体医院发展的两大主要途径。
社会办医·单体医院:社会资本持股大于50%的股份制医院,即社会资本(含国有商业资本)控股的医院,包括原创型和改制型。 …
2020年9月1日 GMT+8 上午11:30
完成总额30亿元人民币对外融资协议的正式签署,引入包括高瓴资本、CPE、贝霖资本、远翼投资、易方达资本在内的多家知名战略投资者
将助力微创®医疗机器人在全球范围内进入快速发展新阶段,并以此推动各种手术机器人的普及化从而使更多普通患者获益
中国,上海 —— 2020年8月31日,微创®医疗科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微创®”)联袂其旗下微创(上海)医疗机器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微创®医疗机器人”)完成总额30亿元人民币对外融资协议的正式签署,其中包括对后者15亿元人民币的直接增资以及微创®15亿元人民币股权转让款,引入了包括高瓴资本、CPE、贝霖资本、远翼投资、易方达资本在内的多家知名战略投资者。本轮融资完成后,微创®医疗机器人仍为微创®控股子公司。
微创®医疗机器人成立于2014年,致力于面向微创伤手术的前沿发展需求,提供能够挽救患者生命或改善其生活质量的一体化智能手术解决方案。经过多年研发创新与产业积累,已发展成为掌握手术机器人全链条底层技术的集团化运营公司,具备光、机、电、控、软、算、影像等多学科集成及平台化拓展能力,业务覆盖腔镜、骨科、血管介入、自然腔道、经皮穿刺五大“黄金赛道”。公司3款旗舰产品蜻蜓眼™DFVision™三维电子腹腔镜、图迈™Toumai™腔镜手术机器人、鸿鹄™Skywalker™关节置换手术机器人均已进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创新医疗器械“绿色通道”。公司拥有一支具备丰富机器人研发、医疗器械产业化经验的国际化优秀人才团队,拥有国内外专利250余项,构建了手术机器人领域完整的自主知识产权体系,是上海市高新技术培育企业、上海市微创手术机器人工程中心承建单位、上海市专利工作试点企业。
蜻蜓眼™DFVision™三维电子腹腔镜自主研发的高分辨率成像物镜和电子镜结构方案摒弃了传统腹腔镜庞大的光学机构,不仅精准呈现人体器官的解剖层次以满足术者对组织细节精确辨认的需求,同时也显著优化了术者操作体验。2019年10月21日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完成了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
图迈™Toumai™腔镜手术机器人是一款自主研发的腔镜手术机器人产品,于2019年11月1日在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完成了首例前列腺癌根治“金标准”手术,其腕式手术器械高度灵活,3D腔镜系统提供立体真实的手术视野,直觉式主从遥操作灵敏易上手,从而简化手术操作,缩短手术时间,具有显著临床优势,是首个完成高难度泌尿外科手术的国产腔镜手术机器人。
鸿鹄™Skywalker™关节置换手术机器人拥有完整底层核心技术,通过骨质的精确切除、假体的精准植入、人为误差的校准和消除以及标准化的术后效果,为长久以来困扰临床的问题提供了解决之道,2020年6月30日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完成首例人体临床试验。该产品已启动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的注册审批申请,为开拓美国市场奠定条件。
在今年疫情期间,微创®医疗机器人公司快速响应临床需求,自主研发的用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诊疗的支气管手术机器人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完成了首例机器人辅助支气管镜肺泡灌洗术。通过机器人进行新冠诊疗手术远端遥控操作,实现医护人员与手术感染环境物理隔绝,不仅可以降低诊疗过程中的医护人员感染风险,而且有助于提高新冠肺炎的诊断率和治愈率。
微创®医疗机器人公司还在世界范围内积极开展战略合作,构建深度融合的技术研发与产业联合的国际化创新平台。2020年4月,与法国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Robocath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并成立在华合资公司,在中国生产及装配机器人系统并研发下一代机器人系统及相关人工智能技术,加速将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产品推向中国市场。
2020年5月,与新加坡NDR
Medical
Technology(以下简称“NDR”) 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并成立在华合资公司,负责“NDR”产品在大中华地区的经销、制造和联合研发。“NDR”研发的经皮穿刺手术机器人可应用于经皮穿刺肺活检术和经皮肾镜取石术,此次合作将进一步加速公司在经皮穿刺手术机器人领域的布局。
随着全球手术机器人产业不断成熟,手术机器人市场呈现快速增长态势。目前,腔镜手术机器人商业化最为成熟,单类产品营收占手术机器人整体产业的87%以上,全球累计装机超5,600台,年手术例数超100万。关节置换手术机器人已成为下一个大规模商业化的手术机器人产品,全球装机量已突破1000台。血管介入、自然腔道、经皮穿刺等领域的手术机器人市场也在快速培育中。据Global
Market Insight数据,手术机器人全球市场从2018 年至2024年将以24.4%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2024
年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1,300亿人民币。
何超 博士
微创®医疗机器人总经理
微创®医疗机器人经过多年的潜心发展,已发展成一个国际化布局的多学科手术机器人解决方案平台化创新公司。本轮战略合作者的引入将为公司更高阶的研发、生产和未来产业拓展带来更多资源。相信随着公司主要产品陆续获证上市,将为治疗更多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提供一体化智能手术解决方案。
”
孙洪斌
微创®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