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年以来,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以及促进区域均衡布局的相关政策接连出台。组合拳下,基层医疗市场将迎来新一轮爆发。近几日,国家层面有关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的政策密集发布。4月14日,国家财政部官网发布《关于做好2023年政府购买服务改革重点工作的通知》(简称《通知》)。《通知》指出,鼓励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引导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保障医疗卫生服务公平性、可及性和优质服务供给能力。4月13日,国家卫健委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有关情况。国家卫健委医政司副司长李大川在会上介绍,国务院在近3个卫生事业发展和医疗卫生体系五年规划中都作出设置“双中心”的工作安排。截至目前,国家卫健委已按程序设置13个专业类别国家医学中心和儿童类别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此外,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在医疗资源薄弱的地区分四批批复了76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
李大川表示,下一步将持续做好双中心的设置建设工作,研究制订未来5年国家医疗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设置规划,带动优质医疗资源定向流动,推动解决区域间优质医疗资源部平衡的结构性矛盾。
4月12日,2023年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法治、基层、应急和食品安全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在京召开。
会议提出,2023年要扎实推进基层医疗卫生高质量发展。要求各地尽快拿出具体行动方案,落实“县级强、乡级活、村级稳、上下联、信息通”系统性要求,补短板,强弱项,强队伍,积极推进乡村医疗卫生高质量发展。
通过上述国家层面的安排部署可以看出,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将是2023年我国医疗改革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县医院是县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的龙头和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纽带,在推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的过程中扮演着承上启下的重要角色。
李大川在会上介绍,截至2022年底,87.7%的县医院达到了二级医院能力,45.6%的县医院达到了三级医院能力,全国县医院医疗服务能力和管理能力进一步提升。
未来将继续开展城乡对口支援,推动人才下沉。组织医疗人才“组团式”帮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人民医院,每县每批次派驻5-7人,每人帮扶时间至少1年,鼓励表现优秀且有意愿的医疗人才延长帮扶时间或留在帮扶地工作。同时,采取“师傅带徒弟”“团队带团队”等方式,帮助受援医院培养综合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
李大川指出,力争到2025年,对于常住人口超过5万人的县,至少有1所县级医院达到二级医院医疗服务能力,力争达到二级甲等医院医疗服务能力。对于常驻人口不足5万人的县,力争有1所县级医院达到二级医院医疗服务能力,或者通过城市三级医院对口帮扶、托管、医联体建设、远程医疗服务等多种方式,满足县域居民基本医疗卫生需求。
4月12日的电话会议上也明确提出,要实施“优质服务基层行”和社区医院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3年达到服务能力标准的机构比例提高到70%以上,新增建设社区医院500所左右。各地要选建升级一批乡镇卫生院,重点加强中心卫生院能力,发挥县域医疗卫生服务次中心作用。
与此同时,推动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由试点阶段转入全面推进阶段。以省为单位部署开展,今年达到紧密型标准的县(市、涉农区)比例不低于60%。
李大川表示,截至去年年底,中央财政已经累计投入资金25.4亿元,在全国支持了508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此外,国家卫生健康委的委属(管)医院已经设定的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自筹资金、自主申报了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达到102个。同时,各地财政也积极投入,共投入70多亿元,支持了4652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和10631个市(县)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
下一步,将继续推进临床重点专科“百千万”工程,重点支持各地加强心血管外科、产科、骨科、麻醉、儿科、精神、病理等群众就医需求较高的专科,补齐专科资源短板,完成预期建设任务。
同时,在项目管理方面贯彻“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并重的原则,具体包括:大力扶持包括传统内镜治疗、宫腹腔镜治疗、介入治疗、局部微创治疗等微创技术发展,加强临床诊疗技术创新、应用研究和成果转化,争取在再生医学、精准医疗、生物医学新技术等前沿热点领域取得突破。
针对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重大疾病建立专病联合诊治的有效模式,推广多学科诊疗、加速康复、中西医结合等诊疗模式,争取在手术机器人、3D打印、新医学材料应用、计算机智能辅助诊疗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
在提高医疗质量安全方面,将医疗质量安全作为专科能力建设的核心,以医疗质量安全情况为循证依据,采用科学管理工具开展针对性改进。
严管公立医院无序扩张
推动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