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进入创新/优先审批通道产品汇总(附名单)

  近年来,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不断深入改革,为保障医疗器械的安全、有效,鼓励医疗器械的研究与创新,国家药监局于2018年11月2日发布了新修订的《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程序》,这对医疗器械产业创新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为了保障医疗器械临床使用需求,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2016年10月26日发布了《医疗器械优先审批程序》,这为提升人民群众实现更好的卫生健康水平发挥了巨大作用。
 
  对于企业来说,进入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程序,意味着产品的上市时间将会大大缩短,同时可以促进医疗器械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另一方面也是企业创新能力的体现,备受投资方关注。
 
  总体情况
 
  据众成数科(JOINCHAIN)统计,2022年上半年,共计55家企业的65件产品进入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通道,其中36件产品进入国家级创新审批通道,29件产品进入省级创新审批通道;共计30家企业的50件产品进入优先审批通道,其中3件产品进入国家级优先审批通道,47件产品进入省级优先审批通道。(产品清单见附表1)
 
  
  数据来源:JOINCHAIN®众成数科
 
  区域分布
 
  1 创新审批
 
  从区域分布来看,2022年上半年进入创新审批通道的产品中,63件为国产产品,2件为进口产品。其中产品数量位列前三的省市分别为浙江省(14件)、北京市(10件)和重庆市(9件)。
 
  
  数据来源:JOINCHAIN®众成数科
 
  2优先审批
 
  2022年上半年进入优先审批通道产品数量位列前三的省市分别为广东省(11件)、天津市(9件)和重庆市(8件)。
 

无影灯的安全使用

随着外科手术的发展,对手术灯的照明要求越来越高。从单一满足亮度要求向光学、机械学、材料学、卫生学等多学科综合要求发展。

现代手术室装配的无影灯既要最佳无影效果,又要便于清洁、消毒,手

术床种类较多,其中以吊顶式最常用。

现代手术灯的特点

灯的结构设计符合洁净手术室的要求,确保手术间的净化空气能顺利对流循环,使手术区域保持无菌状态。无影灯的安全使用

确保手术区域无影,轻巧、调节范围广、稳定性好,照明调节方便,可拆装的调节灯把,方便术者在术中随时调节。光线色彩真,接近自然光,可减少视觉疲劳,聚焦效果好,亮度可

两度高,便于辨别组织的细微差异。

使用的注意事项LED无影灯的安全使用

由专业人员维修无影灯,经常检百无影灯的螺丝是否松动防正发生坠落  调节无影灯亮度应山弱到强然山下开到很大以免损坏灯泡。手术结束时应把无影灯的调到最弱,在关闭电源开关

调节于术灯的位置勿碰撞吊塔或偷液架等以兔损坏术前半小时及手术后备滑确保无个无污渍使用刺激性的化学消剂式无影灯避兔腐蚀、损请完毕时,无影灯应国定作能保特计衡,防止持重不同影响固家功能的

更多手术灯无影灯吊臂平衡臂信息,电话咨询:15800789959…

手术无影灯的光源选择

手术无影灯的光源选择应满足以下四个条件:

①无影灯的光源色温的选择,手术无影灯在使用过程中应使用自然中间色(白色),既不能是偏蓝的色温,也不能是偏红的低色温,应在3500—6700K之间,以使人体组织达到最佳的色彩还原度;

②手术灯的光源显色指数应接近自然光(Ra=100),以使医生能清楚地分辨各种器官组织的实际状态,用以来正确判断手术部位是否病变;

③手术无影灯光源应严禁出现频闪效应,因为在手术过程中,外科医生和助手往往较长时间在较暗的视野下手术作业,若手术灯出现频闪,会增加手术者的视力负担,引起视觉疲劳,易使作业者产生错觉而带来不良后果;

④手术无影灯的光源应具有较长的使用寿命,长时间的使用可减少短时间就对手术无影灯进行维护,能有效减少医护人员工作负担。

目前来看,以LED为作为手术室照明光源的手术无影灯有着传统手术无影灯所无法比拟的以下五点优势:

①LED手术无影灯具有更好的冷光效果,冷光源,在手术治疗过程中几乎无温升,术者、病人没有极为不舒适的感觉,同时避免了由传统光源照射可能产生的脱水风险;

②LED手术灯在使用过程中采用色温超过4300K最接近自然光线的冷白光,其光的品质大大优于传统光源,LED的CRI更是达到了95以上,这一理想指标使得在光斑较暗的地方也能保持95的标准,让术者在手术过程中更能无误地做出判断;

③LED手术无影灯在使用过程中色温可调节,通过控制系统与芯片发光进行混光,实现多种颜色的变化和图像的形成,有效缓解医生在手术中的视觉疲劳,分辨出新鲜及坏死组织,提高手术质量;

④LED灯耐震、耐冲击不易破损,废弃物可回收,没有汞污染,是真正意义上的环保、节能产品;

⑤lED手术无影灯具有更长的使用寿命,可达50000h以上,节约电能。


更多手术灯无影灯吊臂平衡臂信息,电话咨询:15800789959…

齐了!市场监管总局成立以来的规章全部在这儿了(1-52号令)

点击规章名称可查看具体内容

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再评价管理办法(1号令)

市场监督管理行政处罚程序暂行规定(2号令 被42号令修改)
市场监督管理行政处罚听证暂行办法(3号令 被42号令修改)
市场监管总局关于修改〈药品广告审查办法〉等三部规章的决定(4号令 部分失效)
动产抵押登记办法(5号令已失效)

专利代理管理办法(6号令)

专利代理师资格考试办法(7号令)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规章制定程序规定(8号令)
进口药材管理办法(9号令)
禁止垄断协议暂行规定(10号令)
禁止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暂行规定(11号令)
制止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行为暂行规定(12号令)
保健食品原料目录与保健功能目录管理办法(13号令)

市场监管总局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施行细则》等四部规章的决定(14号令)

食品安全抽样检验管理办法(15号令)
市场监督管理行政许可程序暂行规定(16号令)
规范商标申请注册行为若干规定(17号令)
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管理暂行办法(18号令)
消费品召回管理暂行规定(19号令)
市场监督管理投诉举报处理暂行办法(20号令)
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广告审查管理暂行办法(21号令)
市场监督管理执法监督暂行规定(22号令)
食盐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法(23号令)
食品生产许可管理办法(24号令)
强制性国家标准管理办法(25号令)
地方标准管理办法(26号令)
药品注册管理办法(27号令)…

北京全力打造药品、医疗器械创新中心

首个在美国获批上市的中国本土自主研发抗癌新药“泽布替尼胶囊”;治疗慢性丙肝病毒感染、治愈率和安全性与国际一线方案相当的“盐酸可洛派韦胶囊”;国内首个用于治疗原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血管内狭窄的生物可吸收支架;国内首款“无创血糖仪”产品……近年来,随着药品和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改革的全面推进,多个优质优价、疗效确切、引领产业发展、填补相关空白的创新药品和医疗器械从北京诞生。

▍药品和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改革在京成效斐然近日,记者参加国家药监局组织的“共建十四五,守护药品安全”走基层采访活动时,北京市药监局二级巡视员张殿祥表示,自《国务院关于改革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的意见》等文件出台以来,北京市企业研发的27个第三类创新医疗器械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居全国第一;第三类创新医疗器械申请数量、进入创新审批通道数量及获准注册数量居全国前列,分别占全国约1/5、1/5和1/4。13个第二类创新医疗器械获批,部分产品在医疗康复领域和疫情防控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据了解,2020年至今,北京市企业自主研发生产的桑枝总生物碱片、苯环喹溴铵鼻用喷雾剂、盐酸可洛派韦胶囊、奥布替尼片等7个创新药和清肺排毒颗粒经典名方接连获得国家药监局上市许可,占今年同期获批国产创新药总数的1/4。这些亮眼的数据,正是近年来北京市全力打造药品和医疗器械创新中心、积极服务引导企业研发注册创新药品和医疗器械产品的有力佐证。▍北京“一北一南”医药健康产业聚集区凸显各自优势目前,北京市药品生产企业223家,药品研发机构64家、医疗机构制剂室41家。北京市医疗器械生产企业960家,数量居全国第五、直辖市第一,其中第三类医疗器械生产企业291家,数量居全国第一,约占全国15%。对于为数众多的监管工作对象,张殿祥表示:“北京市药监局在工作中牢牢确立守底线保安全、追高线促发展‘两个目标’:即牢牢守住药品安全‘底线’,追求产业高质量发展‘高线’。”产业发展渐成产业集群。目前,北京基本形成北部基础研发、南部高端制造“一北一南”的产业聚集区,北部(海淀、昌平)发挥中关村科学城和未来科学城在医药健康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方面的科研优势,形成对产业发展的有力支撑;南部(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兴)在土地规划利用中,引导企业和项目集中布局,提升高端制造业聚集优势。记者了解到,这“一北一南”产业聚集区,见证了大量研发检验、生物制药、现代中药、创新化药、医疗器械、大健康等领域的企业和科研机构发展壮大,对北京市医药工业的贡献率达68%▍检验检测能力提升 为产业发展“保驾护航”医药健康产业需要以强大的检验检测系统为支撑,才能确保其有序发展。北京市药品检验所、北京市医疗器械检验所正是这种有力支撑的典型。北京市药品检验所长、书记杨文良介绍:“北京市药品检验所不仅是一家检验机构,同时也是一家科研机构。”该所有诸多的科研成果,其中,中成药质量评价重点实验室对于中药材、饮片及中成药质量的控制有突出贡献。在银杏叶提取物及其制剂方面,对银杏叶药材、银杏叶提取物及舒血宁注射液的指纹图谱中的多个成分进行定性、定量描述,使得质量控制更加准确,更能真实反映产品的质量状况。在六味地黄系列品种、板蓝根颗粒等的研究中形成一整套科学、经济、有效的质量评价标准体系,可实现对中药材、饮片及中成药质量的全面控制。北京市医疗器械检验所是综合性医疗器械检验机构,先后建成国内第一家10米法医疗器械电磁兼容实验室、第一家具备生物安全柜检验能力的实验室、第一家医用防护产品检验实验室、第一家经CNAS认可的血细胞参考测量实验室等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实验室。近年来,北京市医疗器械检验所充分发挥实验室资源优势,为创新医疗器械产品研发提供技术服务,相继支持企业完成植入式脑起搏器(获得2018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手术导航机器人、主动脉介入瓣膜、腹主动脉覆膜支架、质子/重离子治疗装置(中国进口首台和中国自主研发首台)等科研项目。▍企业前行于自主创新之路 增进民生健康福祉家用医疗器械是医械守护人们健康的“第一站”。北京的医疗器械企业受益于注册人制度等政策红利,不断精进创新,解决了用户用械的诸多痛点。以前我国医疗器械相关政策是产品注册和生产许可“捆绑”模式,医疗器械产品上市必须由企业自己研发、自己生产,同时监管部门还会对企业的生产进行现场核查,包括厂房设施、人员管理、设备管理、作业流程、质量控制等环节的合法合规性及符合性。这种模式,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大,从而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产业创新发展。以博邦芳舟医疗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成立于2005年,多年来与清华大学合作完成了无创血糖仪产品的科技成果转化。2020年9月10日,博邦芳舟及其受托生产企业富泰京正式向北京市药品监督管理局提交了申请资料,并于10月份通过了北京市药品监督管理局的现场核查,并最终成功获批,拿到了北京市医疗器械注册人制度试点工作下首张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后续顺利取得变更后的注册证书。医疗器械注册人制度的实施,使注册证和生产许可证有效“松绑”,博邦芳舟借助受托生产企业的自动化、精细化生产管理,有助于控制生产成本和提高产品质量,有效降低了一次性投入所占比例。

【文章来源】中国经济网

【全文整理】。是一家全球医疗器械产业服务商,提供医疗器械注册、医疗器械临床、医疗器械CRO、医疗器械CDMO、医疗器械委托生产等一站式服务,欢迎咨询…

全国首创!南京实行定点医疗机构医用耗材供应服务企业协议管理

 为净化医用耗材(药品)市场环境和医疗服务执业环境,进一步减轻群众医疗费用负担,近日,南京市医药集中采购保障中心举行南京地区医疗保障定点医疗机构医用耗材(药品)供应服务企业协议(以下简称“供应服务企业协议”)签约仪式。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这一举措在全国属首创。

 
  仪式现场,南京市医药集中采购保障中心与江苏省医药有限公司、江苏省润天生化医药有限公司、南京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等20家企业代表签订供应服务企业协议。
 
  据介绍,供应服务企业协议明确了监管部门和企业双方的权利义务,规范了企业服务行为,提高了管理效率,保障了医疗机构临床需要,并建立了退出机制。市医保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实行定点医疗机构医用耗材(药品)供应企业协议管理工作,有利于保障企业、医疗机构、参保人的合法权益,有利于加强医用耗材(药品)流通领域监管,有利于规范医疗服务执业环境、促进医疗保障事业发展。
 
  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下一步,南京市医药集中采购保障中心将与全市2000余家供应服务企业集中开展签订协议工作,推动医用耗材(药品)治理体系不断健全、治理能力不断提升,确保医疗保障基金安全和医疗保障制度健康平稳运行,为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防线保驾护航。

冠脉支架首批纳入国采9月报量、10月发文…

 据央视新闻报道,9月14日,国家医保局会同有关部门在天津组织召开国家组织高值医用耗材集中采购和使用工作启动会,冠脉支架是首批带量采购品种。

 
  国家组织高值医用耗材联合采购办公室今天在天津成立,由天津市医药采购中心具体承担国家组织高值医用耗材联合采购办公室日常工作。
 
  冠脉支架是首批带量采购品种,9月份将完成历史报量和未来的需求量的整体集采用量的统计工作,10月份公布集采文件,11月份确定最终结果,明年1月1日全面执行。
 
  资料显示,2009年至2019年,我国冠心病介入治疗快速发展,每年的病例数从23万例发展到超过100万例,年增长速度10%~20%。目前,每台手术支架使用数量约1.5枚,与国外基本处在同一水平。由此推算,2019年全国使用冠脉支架约150万枚,费用约150亿,占到全国高值耗材总费用的十分之一。
 
  冠脉支架集中采购中选产品的价格和使用有望在2021年1月落地实施。
 
  天津市医保局副局长 张铁军:我们9月份组织各联盟医疗机构完成历史报量和未来的需求量的整体集采用量的统计工作。10月份我们面向社会公布集采文件,11月份结合企业申报的价格确定最终结果。明年1月1日全面实施中选产品的价格和使用提供。
 
  据国家医保局介绍,全国医用耗材市场规模3200亿元,其中高值耗材1500亿。经过两年多努力,药品集中采购已经进入常态化,高值医用耗材领域价格高和集中采购改革明显滞后,如果高值医用耗材不加以改革和突破,就不能整体改造医药领域生态。
 
  国家医疗保障局副局长 陈金甫表示:所以这是中国发展到这一步,某种意义上讲,走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必须斩断原有销售模式对中国行业发展的影响,真正通过成本的比拼、质量的竞争、创新的引领,来催生中国规模化的优质发展。
 
  此前(9月10日),国务院副总理韩正主持召开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工作座谈会,听取医院企业、专家代表和地方医保局负责同志意见,研究部署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工作。
 

央视消息全国耗材带量采购开始

 9月15日,据央视《朝闻天下》报道,国家医疗保障局会同有关部门在天津组织召开国家组织高值医用耗材集中采购和使用工作启动会,冠脉支架是首批带量采购品种。

 
  为什么选择高值耗材中的冠脉支架作为首批品种?
 
  央视新闻指出,2009年到2019年,我国冠心病介入治疗快速发展,每年的病例数从23万例发展到超过100万例,年增长速度10%~20%。目前,每台手术支架使用数量约1.5枚,与国外基本处在同一水平。
 
  由此推算,2019年全国使用冠脉支架约150万枚,费用约150亿,占到全国高值耗材总费用的十分之一。
 
  据国家医保局介绍,全国医用耗材市场规模3200亿元,其中高值耗材1500亿。经过两年工作,药品集中采购已经进入常态化,高值医用耗材领域价格高和集中采购改革明显滞后,如果高值医用耗材不加以改革和突破,就不能整体改造医药领域生态。
 
  这意味着,高值耗材带量采购将全国铺开,品种也将越来越丰富。
 
  2021年1月将全面落地实施
 
  集采时间的进度表,一直被业内热议,目前已经有了清晰的画像。
 
  央视消息,天津市医保局副局长张铁军接收采访时表示:我们9月份组织各联盟医疗机构完成历史报量和未来的需求量的整体集采用量的统计工作。10月份我们面向社会公布集采文件,11月份结合企业申报的价格确定最终结果。明年1月1日全面实施中选产品的价格和使用提供。
 
  可以看到,冠脉支架集中采购中选产品的价格和使用有望在2021年1月落地实施。
 
  7月3日,国家医保局下发《国家组织冠脉支架集中带量采购方案(征求意见稿)》指出,将以公立医疗机构为主体,开展冠脉支架集中带量采购,已自行展开冠脉支架带量采购或无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的省份除外。
 
  集中带量采购标的为冠脉支架产品,应经药监部门批准获得有效医疗器械注册证材质。材质为钴铬合金和铂铬合金,载药种类为雷帕霉素或衍生物,药物载体涂层性质为非聚四氟乙烯的冠状支架。
 

知名大三甲:超百台医疗设备采购需求公布只要国产

 严格落实“过紧日子”……

 
  超百台医疗设备采购需求公布,只要国产
 
  日前,中国政府采购网发布了一则《太原市中心医院医疗设备(国产)公开招标采购公开招标公告》(以下简称《公告》)。
 
 
  《公告》中,太原市中心医院表示,将以604.424万元的预算金额对院内医疗设备(国产)进行招标采购。
 
  《公告》中列出的采购需求中,包括了结肠透析机、紫外线治疗仪、经颅磁脑生物治疗仪、智能疼痛治疗仪、自动血压仪等56种近百件医疗设备。
 
 
  值得注意的是,按照招标采购公告要求,本次所有招标内容除特别标注为“进口产品”外,均采购国产产品。
 
  无独有偶,就在4月7日太原市发布的《关于医疗设备(国产)采购的公开招标公告》中,太原市政府表示将以5450000元的采购预算,为太原市人民医院新院区医疗设备国产设备采购。
 
  采购设备分别为:插件式多参数监护仪(中央神经监护仪)2台,多参数监护仪50套,中央监护系统10套,十二导心电图机20套,麻醉深度监测仪3台。
 
  在采购要求中,太原市政府同样提出除特别标注为“进口产品”外,均采购国产产品。
 
  而在两个招标文件的设备采购需求中,并未有标注“进口产品”。这也就意味着,在本次超百台的医院设备采购中,均全部选择国产医疗器械
 
  7500万耗材配送大单,限制进口企业竞标

全国统一、覆盖到省!耗材国采平台来了!

 全国统一、覆盖到省!耗材国采平台来了!

 
  耗材国采平台进入试运行!
 
  下一步联动全国各省价格
 
  9月18日,国家医保局发布《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5936号建议的答复》文件。该文件明确提出:
 
 
  针对各省招标采购平台建设不统一,包括平台信息不共享、平台归属不统一、平台多而散等问题,国家医保局已经建立全国统一、覆盖到省的医药招标采购平台。
 
  目前该平台14个业务子系统已完成初验进入试运行阶段。其中,药品、医用耗材招标采购作为医疗保障的主要职能,将依托该平台实现挂网、招标、采购、交易、结算、支付、评价等全过程服务管理功能。同时,还将发挥科学管理、数据监测、信息联通、政务服务、统计分析及决策支持等功能。
 
  也就是说,药品耗材的国采平台,已经进入了试运行阶段!
 
  早在去年3月,药械圈流出一份《国家医保局就建设全国药品耗材招标采购平台事宜组织各省市相关负责人召开座谈会》的重要通知,就已经让业内各方坐不住了。此次会议内容包括介绍全国药品耗材招标采购平台建设总体需求方案,以及听取各省对总体需求方案的建议。
 
  直到去年4月,全国药品耗材招标采购平台建设项目发布中标公告,进入建设阶段,这份招标公告,也彻底证实了全国药耗招采平台开始建立。
 
  不到一年半时间,药品耗材国采平台已经进入试运营阶段!不得不说推进速度相当快。
 
  本次答复函中明确提出,下一步国家医保局将着力实现国家与省级之间医保招标采购信息的传递共享,打通省与省之间的信息通路,推进药品耗材价格等相关信息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促进药品耗材价格全国联动。
 
  联盟深度分析,药品耗材国采平台的建立,除了成为各省药品耗材采购招标数据的共享平台,更主要的是,囊括招标、采购、配送、结算四大环节的“招采结合”综合性平台,将是医保局成立后开展药品、耗材价格管理工作的有效“抓手”与业务“利器”,也将为耗材国家带量采购的扩大范围打下坚实的基础。
 
  国家集采首批试点年底前完成!
 
  医保局要求扩大范围
手术灯无影灯平衡臂吊臂 / 上海·奉贤区 / 唐先生 15800789959